央广网评打假博主受追捧:网红打假打的是市场监管缺位

当下,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有一类“打假博主”。他们频繁曝光一些消费场所、旅游景点等存在的问题,受到许多网友的追捧。
虽然这里面不乏一些为了流量的“钓鱼式”打假行为,但无论如何,他们盯上一些商超、市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中存在着缺斤短两等令消费者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的乱象,打假就能引起网友们的关注和共鸣,成为“流量密码”。
因此,在关注“网红打假”的规范性之余,社会更应该看到这类打假行为逐渐发展为一种互联网流量模式背后所对应的两重现实:一是网红打假的成功率如此之高,表明市场上各类“坑害”消费者的现象依然不可低估;二是网友们支持网红打假,甚至将他们视为“消费者之光”,实际投射的是对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一种希冀情绪。可以说,网红打假在一定程度上,“打”的不只是市场乱象,更是监管缺位;检验的也不仅仅是经营者的素质,更是市场管理水平。
另外,从网红打假的方式方法来看,想发现市场中的“猫腻”,让一些不法行为“现原形”,其实并没那么难。像一些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的现象,网红们稍一“验证”就能发现问题,这说明只要在日常的市场监管排查中多留个心眼,就可以及时发现,不至于轮到网红来“打”。不少网红打假之所以能够精准发现“目标”,很多也是因为来自网友的爆料。这也说明,只要畅通各类监督举报途径,并对消费者的投诉举报给予积极反馈,监管的效率自然能够提升,一些长期坑害消费者的行为也自然不会那么肆无忌惮。
不夸张地说,各类网红打假越火,越受到网友的欢迎,越表明制度化、常态化的市场监管的不足,与社会期待还有着明显的距离。对此,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理应知不足而后进,将网红打假的热度转化为提高监管主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的动力。相关事件一再表明,若市场主管部门不尽职尽责,等到所谓的网红来出手,打假就成了“打脸”,闹大了更影响一个地方的形象,个中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因此,与其事后手忙脚乱、被动应付,不如平时就打起精神、主动履职,做好常态化、长效化监管。如此才能让网红们少假甚至无假可“打”,这也是消费者最希望看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