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座万亿城市一季度“全景图谱”:哪些城市“量速齐增”?

图片
前言
年度GDP破万亿元,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里程碑。
2006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0598.9亿元,中国内地(大陆)出现第一座万亿城市。截至2023年末,中国内地(大陆)已有26座万亿城市,分布在全国15个省级行政区(含4个直辖市),其中山东烟台和江苏常州为2023年新晋万亿城市。
过去十年,我国“万亿城市俱乐部”快速壮大,从2011年的6座扩容到2023年的26座,全国GDP超四成、人口超四分之一、A股公司数量和市值的六成来自这26城,它们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产业发展和创新动力的所在地。
2023年,除了26个万亿城市外,还有温州、徐州、大连、唐山、厦门、沈阳6个城市GDP在8000亿元-1万亿元之间,成为“准万亿城市”。
近期,各地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陆续公布。目前,26座万亿城市2024年一季度GDP全部披露。上海、北京两城以各自超过1万亿元的经济总量领跑全国,其中,北京2024年一季度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今年一季度,我国万亿城市发展形成怎样的格局?哪些城市经济“量速齐增”?哪些城市新秀“弯道超车”?哪些城市经济发展遭遇“减速”?5月22日,新京报贝壳财经发布《中国万亿城市经济发展报告(2024年一季度)》,透视数据背后26个万亿城市及6个准万亿城市的经济动态和产业变迁,深入解读万亿城市GDP背后的发展密码。
图片
第一部分:26座万亿城市“全景图谱”
近年来,全国“万亿城市俱乐部”不断扩张,除4座直辖市外,拥有最多万亿城市的省份为江苏省,共5座,分别是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其次为广东省,共4座,分别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以江苏、广东为代表省份的江浙沪及大湾区城市经济群,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也凸显了各区域争相进行产业升级、谋求长远发展的角力。
图片
目前,26座万亿城市2024年一季度GDP全部披露,上海、北京两城以各自超过1万亿元的经济总量领跑全国,其中北京2024年一季度经济首破万亿大关。经济总量超过8000亿元的城市仅深圳一座,排名第三;经济总量超7000亿元的城市分别是重庆和广州;经济总量在5000亿元至6000亿元区间内的城市,分别是苏州、成都、杭州;其余万亿城市一季度经济总量均在5000亿元以下。
图片
与2023年末的经济排位相比,前50%的城市排名整体变化不大,有两座城市实现了经济总量上对前一名城市的超越——重庆以6.2%的同比增速超过广州,成为2024年一季度全国经济体量第四名;宁波以5.6%的同比增速超过天津,排名第11位。排名后50%的城市排位角逐则更为激烈,13座城市中,有10座排名出现变动。其中,南通经济总量排名上升6位,是26城中进步位次最多的城市,同比增速为7.2%;西安经济总量排名上升4位,但增速仅2.7%;福建省的两座城市福州、泉州经济总量排名分别下降5位和3位,但增速分别为6.3%和7.2%,与去年同期相比表现良好。
2024年一季度,全国经济增速为5.3%。从增速来看,共有14座万亿城市经济增速超过全国水平,3座城市增速超过7%——苏州以7.9%的增速领跑,其次是南通和泉州,增速均为7.2%;增速超过6%的共7座城市,其中有北京、重庆2座直辖市,福州、郑州2座省会城市,以及无锡、深圳、烟台3座地级市。
此外,有4座城市的一季度经济总量及增速排名均位居前十——北京、深圳、重庆、苏州保持“量速齐增”,在一季度的经济表现十分突出。
图片
第二部分: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最快达17.0%
西安、南京、佛山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
26座万亿城市中,由于自身优势及功能定位不同,其产业优势、发展方向各有倚重。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万亿城市2024年一季度产业结构变化,发现除常州、泉州未完全披露三大产业增加值外,余下24座万亿城市中,21座以第三产业为主,仅3座城市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高于第三产业,分别是南通、佛山和东莞,均以发达的制造业闻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其中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达87.5%。
图片
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速来看,除常州未公布具体数据外,25座万亿城市中,有2座城市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0%,分别是郑州和深圳,对应增速为11.9%和10.3%;25座万亿城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6.4%,高于6%的全国增速,共15座城市增速超全国水平。25座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4.7%,略低于5.0%的全国增速,共13座城市增速超全国水平,苏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达7.1%,排名第一。
图片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深刻反映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是观察和理解各地经济动态的窗口。对于各个万亿城市来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和方向也体现着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与谋略水平。
2024年一季度,26座万亿城市中,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最快,达17.0%;另有北京、无锡两城增速超10%,分别为13.6%和10.1%;共有17座万亿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4.5%的全国水平,占比达65%。此外,一季度西安、南京、佛山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下降2.6%、8.6%和12.1%,西安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下降20.4%,南京的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3.1%,南京、佛山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分别下降6.9%和39.9%。
有19座万亿城市公布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变动情况,除西安外,其余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体现了各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意愿。其中,天津、郑州、常州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超过30%,分别为37.6%、34%、30.3%;另有5座城市的基础设施同比增速在20%至30%之间。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21座城市公布了相关同比变动数据,仅6座城市出现同比上涨,其余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增速最高的城市为泉州,同比增加9%,其次为上海,同比增加8.1%;降幅最高的城市为佛山,同比下降39.9%,其次为常州,同比下降22.9%。
此外,21座城市公布了一季度工业投资同比变动情况,深圳增速最高,同比增长达80.1%,其次为合肥,增速达32.6%;已公布城市中,仅有南京工业投资同比下降,降幅为6.9%。
图片
第三部分:上海、深圳两城一季度进出口总额超万亿
进口总额成都增速最高 重庆降幅最大
2024年一季度,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0%,出口增长4.9%,进口增长5.0%。26座万亿城市中,上海、深圳两城一季度进出口总额超过一万亿元,排名前二;北京排名第三,总额为9093.6亿元,深圳排名第四,总额为5934.8亿元,其余城市进出口总额均在5000亿元以下。
泉州、深圳为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最高的两座城市,分别为30.9%和28.8%;排名前五的城市还有福州、合肥、武汉,增速均超10%;共12座城市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超过全国水平。另有8座城市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佛山、郑州、长沙降幅最大,分别下降33.1%、32.3%和28.8%。
除郑州外,其余25城均公布了进口和出口的具体总额及同比变动情况。进口方面,北京、上海是2024年一季度进口额排名前二,分别为7635.9亿元、6221.9亿元;增速最高的城市是成都,同比增长34.3%,其次有深圳、泉州、福州同比增速超20%;共13座城市进口同比增速不低于全国水平;还有8座城市一季度进口额同比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重庆,同比降低19.5%。
出口方面,一季度,深圳出口额6424.4亿元排位第一,其次为上海,出口额达4106.0亿元;泉州出口额同比增速最高,达到31.6%,其次为深圳,出口额同比增加28.2%;共13座城市出口额同比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另有8座城市出口额同比呈下降趋势,佛山、长沙出口额出现严重下滑,分别同比下降41.7%、40.4%。
图片
第四部分:广东各城市人才吸引力强
江浙沪地区居民收入全国领先
城市的常住人口规模及增速是当地经济活力的侧写。26座万亿城市中,常住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是重庆,2023年末常住人口为3191.4万;其次为上海、北京、成都,2023年末常住人口均超2千万;常住人口在1000万至2000万区间内的城市共11座,剩余11城常住人口不足1千万,但均超过500万。26座万亿城市中,常州常住人口最少,仅537.5万。
与2022年末相比,24座城市2023年末的常住人口数量同比有所增长,其中合肥增速最高,达到2.27%。重庆、烟台的常住人口同比下降,分别下降0.68%和0.38%。从已公布的城镇化率来看,23座万亿城市的城镇化率基本超七成(烟台最低为69.2%),高于全国水平(66.2%)。其中,佛山、东莞的人口城镇化率均超过90%,排名前二;第三名为北京,城镇化率为87.8%。
外来常住人口的占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吸引力,根据已公布的数据,17座万亿城市中,外来常住人口占比最高的前4座城市均属于广东省,分别是东莞、深圳、佛山、广州,其中东莞外来人口占比高达70.6%;外来人口占比第五为上海,占比为40.5%;近年新晋万亿城市中,外来常住人口占比较低,如南通,外来常住人口仅占4.5%。
图片
虽然成功晋级“万亿城市俱乐部”,但26座城市中的居民生活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2024年一季度,在已公布数据的19座万亿城市中,江浙沪地区城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遥遥领先,排名前六的城市均处于江浙沪地区,上海以24640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居榜首,前十名还有北京、佛山、常州、长沙。
值得注意的是,常州虽为新晋万亿城市,但当地居民收入较高,2024年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39元,已公布数据的城市中,仅重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该水平。有20座万亿城市公布了2024年一季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国名义增长率为6.2%,仅烟台、合肥超过全国增速,分别同比增长6.6%、6.3%。
城乡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则体现了各城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在一季度已公布数据的20座城市中,合肥城乡可支配收入比最高,达2.29,其余比值超过2的城市还有重庆、泉州、北京、济南;无锡的城乡可支配收入比最低,为1.25。
图片
消费也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之一。2024年一季度,26座万亿城市中,仅北京、杭州两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微降0.1%、0.2%,其余城市均实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苏州增速最高,同比增长达10.6%,共10座城市的社零总额同比增速不低于全国4.7%的增长水平。
从总量来看,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6城中排名最高,达4614.35亿元,也是唯一超过4000亿元的城市,其次为重庆、北京,二者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3000亿元至4000亿元之间,还有6座城市在2000亿元至3000亿元之间。
图片
第五部分:北京、上海、深圳科创能力居全国前三
福州、佛山科技创新动能不足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水平已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各万亿城市在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均进行了长期的战略规划和持续投入,在不同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体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际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列出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排名情况,大部分的万亿城市排名均在前列,北京、上海、深圳科创能力居全国前三;而重庆、南通、福州、佛山则落在30名以外,其中佛山排位在50名以外。
图片
万亿城市在追求科创能力提升的同时,需要面对产业升级压力、国际竞争加剧、创新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持续优化科创环境,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将是所有城市共同面临的课题。
数据说明:本报告数据统计范围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地区。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