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羞辱式教育”是一种流行病

提及“打击羞辱式教育”,许多人并不陌生甚至感同身受,比如小时候一边哭一边被家长要求扔掉心爱玩具的经历,长大后提及往事还会陷入悲伤之中。从教育效果上看,“打击羞辱式教育”或许会换来孩子的短暂服从,但也可能造成孩子自卑、叛逆的性格,有些孩子长大后还会由被动变成主动,成为打击、羞辱他人的人,严重的还会导致校园欺凌。而在这个过程中,成年人也会失去孩子的信任。
时代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打击羞辱式教育”却一直存在,且时而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大有流行病之势。我们观察周围人能够发现,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存在于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教师群体之中。教育是培养人才、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习惯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以期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纪律性,当学生未能完成作业时,一些教师将这些学生聚集起来,拍照或录制视频并发到家长群以示警示。殊不知,这种行为不仅效果甚微,还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然而在现实中,广被诟病的“打击羞辱式教育”却受到不少家长的追捧,他们认为这样的教师“尽职尽责,很用心”。这种说法显然是一种误区,教师着急可以看出来,尽职尽责却未必。比如教师在辅导时提问学生,学生没回答出来,教师立马大喊着让其回话。在被人粗暴相待的情况下,学生怎么能答得出来。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只能感动自己的无效行为,对教育教学效果甚微,还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伤害,甚至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2020年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不得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尽职尽责的教师,不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指标,而是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德育人、尊重个体、因材施教。所以,教师应杜绝此类行为,改变自己不当的教育方式。当学生未能完成作业时,教师可以选择温和的方式让学生承担责任,比如借助表扬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激励其他学生;可以对未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个别提醒,引起他们的重视,同时与家长沟通,家校协作共同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互动、指导等方式鼓励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借机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我们要努力寻找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展现出更多温暖,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孩子才能自信、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22日第3版 
作者:冯 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