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天地 | 穿越百年时空的电波

那天下午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做一档直播节目,结束后,耳机还没来得及摘下,金亚老师就托人带信上来:邀请我参观上海广播博物馆。太好了,机不可失。
我与金亚老师已有四五年没见了,在此重逢格外亲切。利用大堂周边一圈挑空回廊建起来的这个广播博物馆,每一块墙面、每一根柱子都被利用起来,实物展品和图文档案相当丰富,展线是一个逆时针的圆圈。
博物馆收集整理的文物资料有五百多件,包括有电台早期的音频、广播人的手稿、广播剧剧本、电台曾经使用的录音制作设备、各年代的收音机等等。还在底楼大堂设立了一座“融媒工作坊”——透明全媒体直播室,电台人昵称它为“金鱼缸”。
金亚担任过记者、编辑和节目制作人,数年前开始参与台史筹备小组工作。她说:“和摄影以图像、报纸以文字传播信息不同,广播传递的是声音。19世纪有线电话的发明就实现了声音的异地传送,但声音的无线传播比有线传播更加灵活、方便。”
金亚老师问我:上海是哪一年开始有广播电台的?
我知道上海哪一年有自来水,哪一年有煤气及煤气路灯,哪一年有发电机和电灯,哪一年有电话、电报,哪一年有有轨电车,偏偏不知道哪一年有广播电台。
金亚老师看我交了白卷,就嘿嘿一笑将我引到一张老报纸前:这是1923年1月23日的《大陆报》,上面刊登了一条新闻:“22日下午,在礼查饭店(即后来的浦江饭店,如今的上海证劵博物馆)进行了一次试播。发射台传出的乐声竟如此之响亮,令人欣然起舞。”接下来还预告电台将从此在每天晚上八点开播,并附上近期的节目表。
创建这个电台的人叫奥斯邦,是在英国出生的美国记者,在预见到广播电台的巨大商机后,马上争取到一位旅日华侨的资助,然后借了外国人的名义在上海组建中国无线电公司。不过奥斯邦建立电台的最初动机只是为了推销刚刚发明的收音机,但是光有收音机不行啊,还得“内容为王”吧。所以他和在上海登记、发行的英文《大陆报》合作,在广东路三号大来洋行屋顶设立功率为50瓦、呼号为XRO的无线电台,俗称奥斯邦电台。“奥斯邦电台虽然只办了半年,却是在中国的第一座广播电台。”金亚说。
见证历史的这一天,上海有500多架接收机收听到了奥斯邦电台发出的语音与音乐——由捷克小提琴演奏家演奏的德沃夏克《诙谐曲》。
金亚还告诉我:“1月26日,奥斯邦电台播出了孙中山在上海发表的《和平统一宣言》。次日,孙中山特向《大陆报》发表谈话,高度评价奥斯邦电台开播,对宣言的播出尤为欣慰。”
接下来我看到一份中文《时代》周刊上的一整页广告,这本杂志是左翼文化刊物,由姜椿芳主编,这份广告是苏联广播电台(苏联呼声)的每天固定节目表,日间播出华语、俄语、英语、德语的新闻,还有申曲、京戏、广东音乐和潮州音乐,晚间除了各语种新闻节目外还有西洋音乐、苏州评弹、轻音乐和俄文讲座等。周末特别节目有话剧、轻音乐和苏联观察家评论等,对了,晚上还有听众点播节目。
这则广告发布的时间在1943年1月,但节目设置与八十年后的今天没有太大差别。上海城市文化的包容、杂糅、多元、时尚由此可见一斑。
《大陆报》记者曾经断言:“世界历史上至今还没有任何科学像无线电话(广播)那样阔步前进。”没错,电台一经问世,就在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起来,仅以中国为例,在上海广播电台开播不久,外国人又在天津、北平、哈尔滨等地开办了电台,播出的内容包括新闻、商情、广告和娱乐节目。1926年10月1日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办的广播电台,它就是哈尔滨广播电台。
广播博物馆里还有不少实物,比如民国时期使用过的、也是张乐平后来在一幅三毛主题漫画中出现的那个“麦克风”、民间收藏家捐赠的几十台“上海制造”收音机、美国制造的50美分黑胶唱片自动播放机……还有一架相当陈旧的老式收音机,现在作为声音档案库发挥着作用。我伫立片刻,听到了孙中山的演说。
长期来广播电台一直担负着为市民播报标准时间的任务,但是许多人不知道,1949年以前是没有“北京时间”的,全国各地的电台只有“上海时间”,这是根据徐家汇天文台的时间来播报的。而且最后几秒钟倒计时的悦耳声音,居然来自女播音员人工操作的木琴。这个太让我震惊了,伟大的、浩渺的、无限的宇宙,这特定的时刻,就掌控在一个播音员手中。
作为一种自西方传入的物质文明,收音机以及广播电台导致近代中国的传播方式发生巨变,从多方面影响历史进程已经整整100年。
(作者:沈嘉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