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演唱会卷到窒息的杭州,太需要这样一场"洋溢"的音乐剧了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宇浩
5月,在演唱会扎堆到让人有点喘不过气的杭州,一台经久不衰的经典音乐剧,“低调”地在杭州大剧院拉开大幕,它就是至今仍在刷新着全球票房纪录、巡演场次纪录的《妈妈咪呀!》。
图片
图片来源:剧团官方
没有闹哄哄的抢票,没有炒上天的票价,但5月21日首演结束后,原版音乐剧《妈妈咪呀!》让杭州观众感受到了一股结结实实的愉悦的能量,以及一份久违的洋溢。
“世界第一音乐剧”,不是随便叫叫的。1999年,《妈妈咪呀!》在伦敦首演,当年即成为票房之王,2001年登陆百老汇后,连续 14 年屡破记录。
过去20多年,《妈妈咪呀!》巡遍了全球42个国家,演了3500多场,观看人数超过700万人。还有一组数据证明了其强悍的“群众基础”——自诞生以来,全球超过6500万人观看了由16种不同语言制作的50个版本的《妈妈咪呀!》。2011年,《妈妈咪呀!》中文版横空出世,也成为第一部正式以普通话为语言被搬上国内舞台的西方音乐剧。
持续刷出逆天数据的同时,《妈妈咪呀!》还一路收获了众多戏剧类大奖及提名,包括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最佳音乐剧剧本、奥利弗奖最佳新音乐剧、格莱美奖最佳音乐剧专辑等等。
图片
图片来源:剧团官方
演到第25个年头,并在阔别中国17年后,原版突然“返场”而且首次登陆杭州,对于观众来说,相当于你默念了多年甚至不再惦记时,喜欢的歌手又重新出来开演唱会,并且你还不确定TA下一次什么时候再会唱。这样的意义,是非凡的。
首演当天,不少观众早早来到大剧院打卡点拍照合影,有人还特意穿着带有复古、亮片、喇叭裤、糖果色等元素的服装来到现场,瞬间把人拉回《妈妈咪呀!》音乐剧那个充满嬉皮士、摇滚和迪斯科,复古又时髦的闪亮年代。
图片
图片来源:剧团官方
故事,是治愈的。
典型却又不落俗套的“大女主”剧情——年轻的唐娜在面对爱情的艰难抉择时做了一个疯狂的举动,来到希腊海岛开间民宿,把孩子生下来独自抚养。告别爱情,离开家庭,追寻自由,自信从容。
但随着女儿即将出嫁时,曾经那三个男人的出现,令故事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女儿“寻爹”的结果变得愈发不重要,母亲与女儿都开启了更坚定的自我追寻,幸福地成为自己。
难怪前阵子上海站演完后,曾有女观众发表观后感,称“笑着笑着竟然有点想哭”,因为“做的都是我不敢做的事,唱的都是我永远说不出口的话”。
音乐,是撩情怀的。
整场演出,几乎分分秒秒,都会让你有一种遇见老朋友的亲切感。因为串起全剧的那条“珍珠项链”,正是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ABBA乐队的20多首金曲,那几乎是一代人初识并拥抱西洋流行乐的青葱记忆。
当《gimme! gimme! gimme!》这首“蹦迪神曲”响起,许多人的回忆,一下子就被拉到了1987年费翔在舞台上唱起《恼人的秋风》那翩翩然的样子;而天后麦当娜当年的冠军舞曲《Hung Up》,同样是翻唱自《gimme! gimme! gimme!》。
而剧中最热闹甜蜜的《Dancing Queen》,则曾被著名乐队U2改编,夺得当年英国歌曲榜冠军。
当晚剧场里响起的每一首歌——《The Winner Takes it All》(赢家带走一切)、《I Do,I Do,I Do,I Do》(我愿意、我愿意、我愿意、我愿意)、《The Name of the Game》(以游戏之名)、《Money,Money,Money》(金钱至上)、《Mamma Mia》(妈妈咪呀)等,对观众来说,就属于“都能哼上几句,哼着哼着回忆就全回来了”那种感觉。
图片
图片来源:剧团官方
演出结束后,记者的一位友人发了条朋友圈:“妈妈咪呀,来得正是时候!”
我大概懂她的意思,这个时候,太需要《妈妈咪呀!》这样一部精致、洋溢、解压的舞台剧了。
在ABBA乐队热情洋溢的旋律中,观众被沉浸式带入希腊岛屿的阳光、沙滩和“地中海式慵懒”,加上女主举行婚礼的故事背景,剧场里各个角落仿佛都是蹦出来的积极与乐观。
除了音乐,舞蹈、道具、服装设计也从头到尾输出着“Happy蹦迪”的动感与能量,这是一种神奇的、持续保鲜的乐趣和愉悦,只有真正坐到剧场里,走进故事中,才能体会到。
返场片段节选▲▲▲
最后不得不说说《妈妈咪呀!》的返场,简直良心卖家!唱足跳足,关键还给足了观众情绪价值,如果你的尖叫声被听到,主演转头就会朝着你送出一个专属海豚音。
整个返场环节,几乎有10分钟,有观众打趣“这都能单独售票了”。比起演唱会某些所谓顶流挤牙膏式的“安可”,真体验感拉满的节奏。
写到这里,想起《每日电讯报》曾给《妈妈咪呀!》的评价:“有趣到令人觉得不可思议。”那杭州观众蛮幸运的,还有7场时间能享受这份“不可思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