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剧情片《冰下的鱼》:羸弱时刻,更需奋力一击!

图片
由张力担任编剧、导演、制片人的文艺剧情片《冰下的鱼》定档5月23日。在影片发布的定档海报上并没有类似“全国上映”这样约定俗成的词语,取而代之的是“鱼跃开画”,这或许是片方期望《冰下的鱼》能够破冰而出,“鱼跃龙门,化而成龙”。
影片由高放、周波主演,绝大部分演员由齐齐哈尔本地的普通素人出演,自然质朴的表演风格,与东北老工业城市水乳交融,勾勒出一道真实而丰满的东北人文景观。
本片荣获第三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并提名“最佳编剧”和“最佳美术”,也曾入围“平遥国际影展”“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达卡国际电影节”等电影节展。《冰下的鱼》与上海国际电影节有着不解之缘,在其后期制作阶段就曾入围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制作中项目,并入选202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新风”展映单元。
《冰下的鱼》讲述了冬捕开始前的七天里,发生在中国东北一座老工业城市里的一名老人的故事。丈夫去世几年后,82岁的赵丽华患上了轻度抑郁症。她打算去职工浴池泡澡,却多次被拒之门外而且遭到羞辱。人至中年的儿子朱红兵为了找到两个陪护母亲洗澡的女人费尽周折,一个看似简单的日常生活,摆在这对母子面前却显得异常地艰难。母亲最后也没能实现在职工浴池泡澡的心愿,尽管她曾在这个工厂工作了一辈子。对于赵丽华而言,“泡澡”是洗礼一般的自我清洁,有尊严地离开才是她洗澡的真实目的和最后选择。
据张力自我介绍,他的童年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是跟随在“工人文化宫”工作的父亲在电影院里度过的。他常常在电影院硬硬的木椅上一坐就是大半天,一边看电影一边等爸爸下班。幼小的他,从电影里看到了家乡之外的世界,看到了父母之外的父母,知道了用光和影能创造出一个想象中的新世界,这就是电影对他最早的启蒙。张力大学和研究生读的都是文学系,毕业后当过教师,做过公务员,担任过大型国企的董事长秘书,后来为了生计下海经商,直到38岁他才进入到影视行业,成为一名在“干中学”的编剧型导演。文学基础和写作功底是张力成为编剧导演的技术支撑,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职场经历则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但说到底,少年在电影院中无数个小时的电影浸泡,才是他电影之路的真正起点。
关于《冰下的鱼》创作历程,张力提纲挈领总结道:“2016年,父亲走了,‘有尊严地告别’‘生命终极关怀’渐渐成为我思考的电影主题;2017年,我开始写作《冰下的鱼》(原名《不孝之子》)的剧本,历时一年多;2019年,我自筹资金在故乡齐齐哈尔开机拍摄……2023年,母亲也永远离开了我,但庆幸的是,当时我坚持请她出演了本片中的一个角色,所以每每看片时,她便复活了;2024年,电影终于要公映了,我相信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两个人已在天堂团圆,而此刻,我无比怀念他们!”8年!从萌生念头到即将上映,个中甘苦,不言皆知。
张力在多种场合介绍过《冰下的鱼》创作缘起:2016年初父亲去世了,那一夜,他让所有亲属都回家休息,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往生室,坐在父亲的灵柩旁,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感慨万分。几十年,他们这对典型的东北父子,一直保持着“距离”,父亲从来没有说过“爸爸爱你!”,他这个儿子也从没说过“爸爸,我爱你!”,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几十年就这样匆匆过去。当父亲的生命此刻停摆时,儿子才有时间那样久久地凝视着父亲,泪水像拧开的水龙头一直流淌,他趴在玻璃棺盖上,对他说:“爸,我爱你!”那一夜,他跟父亲一直在说话,他相信他能听得见,他还没走远,他跟他说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爸,我要拍一部电影献给你。”这可能就是创作《冰下的鱼》最初的起心动念吧!
导演继续介绍,有一天,他在浴缸里泡澡,突然一个念头涌上心头: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父亲走了以后她一个人如果想泡个澡,谁帮助她温水,搓背?作为地道的东北人,如果母亲想去以前常去的大众浴池泡个热水澡搓搓背找人唠唠嗑,人家浴池肯定不会让她进,因为磕了碰了摔了的话负不起责任,那么,老母亲想泡个澡岂不就成了一种奢望甚至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这的确是个问题!就是这闲来的小心思,成了创作《冰下的鱼》的真正缘起。
张力说,《冰下的鱼》的主题与“困境”“尊严”“告别”有关。他在剧本扉页的导演阐述中写道:创作《冰下的鱼》是想在周而复始的生活中楔进刺痛的力量,让观众安静地坐下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自我,审视被忽视的、接近无缘的老人内心世界。女主人公赵丽华早已参透了生命,她通过对“泡澡”的偏执,来寻找内心尊严和体面,在生命的羸弱时刻,向生活中的种种不堪,还以奋力一击!降生伊始,我们就开始被无数人教导着怎样长大,却从来没有人教会我们怎样变老……生而自由,有尊严地离开也许是对自由的终极追求。”
很多观众在映后交流中问到片名“冰下的鱼”含义,张力这样解释道:“冰下的鱼,寓意着献给每一个身陷困境却昂扬拼搏的人”,他真诚希望文艺片能够走出象牙之塔,紧扣时代,紧扣人心,凝视普通人,与普通人共情共生。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