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野外回归”拯救植物瑰宝,100株珍稀濒危植物猪血木回归大自然

在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联合阳春市人民政府将100株珍稀濒危植物猪血木野外回归。
近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致力于植物迁地保育、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等工作,为生物多样性作出贡献。“保护”是华南国家植物园最核心的工作,最濒危的植物在科学家的努力下,正在重新盛放。
图片
以猪血木作为旗舰物种推动绿色发展
猪血木原归属于山茶科猪血木属,现归属于五列木科猪血木属,是我国特有单种属濒危植物,原产于广东阳春市以及广西平南县和巴马县。
广西平南和巴马两个地理分布区的猪血木经调查未再见记录,而阳春市八甲镇及三甲镇也仅存50株左右的野生成熟植株。由于阳春当地农业活动日益增加、猪血木的野外栖息地生境破碎严重,现存猪血木植株的生存受到更严重的威胁。
图片
猪血木
记者了解到,华南植物园从20世纪70年代就进行了猪血木的引种,1995年引种的4株猪血木目前生长良好,并能开花结实。该园近日联合阳春市人民政府将100株珍稀濒危植物猪血木野外回归,其中90株实生苗回归到阳春三甲镇曲江村委湴背村保护小区,除了增加种群数量,还丰富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图片
猪血木的花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党支部书记曾宋君研究员介绍,另外10株猪血木来源于阳春三甲镇丹溪村200多年的古树,由于它的种子难以获得,项目组以少量种子为外植体通过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已能进行其种苗的规模化繁殖,将10株种苗获在大树旁进行了回归,它们均属于加强型回归。记者了解到,这次活动后还将在广西平南县和巴马县进行重建型回归,对回归后对其个体发育和生长状况进行长期监测,并进行回归成效评价。
“猪血木作为旗舰物种,具有珍稀濒危、本土特有、经济价值大等三大特点。”华南国家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今后将加强与阳春市的合作,通过动植物保护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让人民群众满意的良好生态环境。
帮助珍稀濒危植物回归到大自然的家
珍稀濒危植物,是野生植物中最脆弱的群体,它们的消失,不仅是自身价值的流失,也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危机,所以植物也要开启“野化训练”,“回归”成为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种群恢复及有效保护的重要方式。
2002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开始了报春苣苔迁地保护研究;2003年开始尝试用生物克隆技术进行培育,成功掌握了报春苣苔快速繁殖及野外回归的关键技术;2007年,这一濒危物种成功实现野外回归;2021年,报春苣苔由国家一级保护调整为国家二级保护。作为报春苣苔的亲戚,“怀集报春苣苔”在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的努力下,野外已经灭绝的它同样将重返自然。
图片
人工栽培繁殖的怀集报春苣苔
而世界上最濒危的植物物种之一的兜兰,也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于花圃中绚烂生长。华南植物园收集兜兰种类80多种,包括所有国产种类34种,建立了兜兰种质资源圃,成为世界上收集兜兰种质资源种类最多的单位之一。华南国家植物园还对彩云兜兰、杏黄兜兰、白旗兜兰等系统开展了种质资源调查、种苗繁殖和规模化生产,并对彩云兜兰开展了野外回归。
图片
图片
虎颜花
记者了解到,中国野生植物资源中,一半以上是中国特有物种,这些仅存在于中国的珍稀物种是全人类的瑰宝,一旦灭绝将永难再生。从野外将它们找到后,工作人员通过科学方法将它们迁地保护至基地,经过精细栽培养护、繁殖、驯化、保存,再让它们回归到大自然的家。
近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致力于植物迁地保育、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等工作。在园内成功迁地保育的植物中,包括珍稀濒危植物970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496种,目前已成功实现了怀集报春苣苔、长梗木莲、杜鹃红山茶、绣球茜、虎颜花等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图片
杜鹃红山茶花
图片
长梗木莲
以保护植物“可持续生存”为人类服务
植物回归,是在迁地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人工繁殖把植物引入到其原来分布的自然或半自然的生境中,以建立具有足够的遗传资源来适应进化改变、可自然维持和更新的新种群。这些年来,已有越来越多国家逐渐认识到“抢救植物就是拯救人类自身”。
在世界范围内,植物回归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发生在植物园,中国也不例外。作为全球植物多样性保护前沿的观察哨和排头兵,国家植物园通过加强创新,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应对植物多样性逐渐丧失的问题上,植物园可以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持、技术指导和材料支撑;而国家植物园是代表国家植物保护和研究水平的植物园,其主要功能就是对植物多样性进行保护、研究、科普和利用。
今年5月初,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王瑞江研究员、易绮斐副研究员等科研人员赴澳门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课题的研究工作。此行不但深入了解了澳门植物多样性现状,以调查数据丰富澳门地区的植物信息,也使国家重要野生植物资源库数据得到补充。
记者了解到,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为深入、经济活力尤为突出的区域,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和保护难度较大的区域。澳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珍稀濒危植物具有无可比拟的生态价值,包括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等功能;此外,一些植物还具有独特的药用以及经济价值。任海表示,回归并不是目的,最终目标还是实现种群在野外的可持续生存,保护与之相关的其他物种以及生态系统。
“从理论上讲,也是为人类服务。”他这样说道。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通讯员:华植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