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干参赛的“水分”,让科创大赛回归本真

原标题:挤干参赛的“水分”,让科创大赛回归本真
“蒙特卡洛算法”最初被开发用于模拟核反应堆中的中子传输问题。但前不久它却出现在某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项获奖作品中,有网友直呼“已达硕博水平”,怀疑该作品存在成人代做。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早有不少面向中小学生科研代做的商家,只需要花费800-3000元就可以代替完成作品,购买产品原件和相关研究报告,功能介绍、创意来源一步到位,全程基本不需要孩子本人参与。
一个月前,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名单公示。一些网友看到获奖名单后惊愕:部分已经达到硕博水平的获奖作品,居然出自中小学生之手?一位博主更是啧啧称奇,大赛一等奖获奖项目“蒙特卡洛算法”是自己当年考博的专业题。
媒体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早就有花钱代做科研的商家,“服务”对象就是青少年。只要家长拿出800-3000元不等的费用,就能购买可以参赛的科研作品,以及功能介绍、创意来源,甚至可以“包拿奖”,全程基本不需要孩子本人参与。说白了,这就是花钱买奖。
家长为什么会花钱买奖?单纯的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往孩子脸上贴金吗?其实也不尽然。深究其因,一部分家长花钱买奖,还是为了增加升学的砝码,乃至想让金灿灿的奖杯成为大学敲门砖,比如,一些具有自主招生资质的大学,往往会重视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孩子。这就给那些蠢蠢欲动的家长无限遐想。
公众对竞赛加分非议颇多。国家教育部对竞赛项目进行“瘦身”,也设置了竞赛“黑白名单”,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学科竞赛。事实上,教育部也明确指出:无论是中小学升学,还是大学招生,都不得将竞赛作为加分项,哪怕是“白名单”之内的合规竞赛,也不行!
任何竞赛结果,都不该成为升学的敲门砖;更何况,一些竞赛还存在那么大的水分?然而,教育部的禁令是否被基层学校严格执行?这需要打个问号。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有些学校并没有真正执行禁令,而是阳奉阴违。
孩子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这肯定是好事;如果再用自己的能力做出浅层次的“科研”,参加青少年科技大赛,更是锦上添花。不过,这些都应该是孩子自己独立完成,或者是教师、父母适当地辅助引导。花钱买奖,无益于提高孩子的能力,未必能达到曲径通升学之妙,反而扭曲他们的人生价值观。
竞赛主办方一定要秉持公平公正之原则,认真审核参赛作品的真实性,挤干参赛的“水分”,严惩失信造假、冒名顶替、投机取巧着。最关键的是,作为教育部门,一定要严格落实教育部的禁令,杜绝将竞赛奖项作为升学加分项目,真正堵死升学漏洞,让“白名单”里的大赛回归本真。(黄齐超)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