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它们,就是我们——“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深圳多元生态场景

生活工作忙忙碌碌,当停下脚步留意四周时,你会惊喜地发现,在我们的身边已经住进了不少带点“野”的邻居。它们中有总喜欢跟人玩捉迷藏的小灵猫、有亭亭玉立的狭叶珍珠花、有点“宅”的中华穿山甲……据了解,截至2023年底,深圳已记录陆生原生脊椎动物651种,野生维管植物2218种;拥有国家级保护动植物161种。
深圳正在进一步探索如何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未来会有更多的“野”邻居出现、栖息在这座充满绿意的城市里。在此,请允许我们代表深圳市民高呼一声:邻居,欢迎您!
图片
▲蛇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神奇动植物频现鹏城
4月中旬,一位头戴黑冠、身披褐羽的稀客光临了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它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冠鳽(音jiān)。黑冠鳽,又称黑冠麻鹭,是鹳形目鹭科夜鳽属候鸟。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工作人员戎灿告诉记者,这种鸟类生性胆小,行动极为谨慎,通常单独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数量稀少,广东境内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
这并不是黑冠鳽第一次出现在深圳市民面前。2022年,一只红脚鲣鸟和一只黑冠鳽从深圳市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陆生野生动物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站被放归自然,成为深圳第一个成功救助黑冠鳽的案例。今年1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福田管理局工作人员还在梅林水库水源保护区观测到黑冠鳽,这也是福田区首次记录到该物种繁殖地。
与黑冠鳽的悠然自得形成鲜明对比,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灵猫,却是来去如风,却不料它帅气的身姿早已经被记录了下来。3月上旬,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红外相机数据采集,首次捕捉到小灵猫的野外活动影像。
图片
▲小灵猫
生态逐渐向好,邻居们越来越多。记者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深圳生境多元,山水林田湖草海,各要素齐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陆续发现狭叶珍珠花、扁嘴海雀等新记录,仙湖苏铁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稳定增加,东方白鹳等少见物种多次出现,中华穿山甲、小灵猫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新居群记录增加。截至2023年底,深圳已记录陆生原生脊椎动物651种,野生维管植物2218种;拥有国家级保护动植物161种。
深圳探索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
在探索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上,深圳始终坚持国际视野。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亚立在参加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中指出,近年来,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圳受邀参加COP15大会,获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加入“自然城市行动平台”,频频亮相国际舞台。
据了解,深圳生物多样性政策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施行特区生态环保条例,出台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的意见,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深圳建立了27个自然保护地,将24%的陆域面积和19%的海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和监管。推进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建成具有标志性的生态廊道,鲲鹏径一号桥让梅林山与银湖山再次牵手,提升了重要生态系统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优化建设“一库三中心”,完善生物资源迁地保护繁育体系。
图片
▲苏铁蕨
图片
▲画眉
生态系统的完善为深圳市民带来更多民生福祉。深圳生态系统提供的气候调节服务可节能700亿度电,相当于70%的年用电量;绿色生态空间提供超10亿人次休闲游憩服务。实现了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创下全国碳汇市场最高单价纪录。盐田小梅沙、大鹏龙岐湾EOD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库,开启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新模式。
深圳探索全社会更加广泛深入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模式。在全国率先构建自然教育服务体系,全市已有23家自然学校、49家自然教育中心;拥有环保组织352个,环保志愿者20万人;全社会广泛深入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候鸟季海滨公园为鸟关灯,腾讯总部大厦贴膜防鸟撞,生物多样性友好行动刷爆朋友圈,体现了“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的温度和建立“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的态度。
“我们吸收了国际先进经验,创新构建了更符合国内超大城市特点的《城市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体系》,从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治理管理和生态系统服务3方面设置了25项指标,既与国际接轨,又突出城市特色,具有创新引领性。2023年评估结果显示深圳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典型,生物多样性治理管理能力提升,总体处于友好状态。” 张亚立说。
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
据记者了解,为全面提升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水平,努力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了《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2024-2035年)(草案)》(以下简称《规划》),正面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
图片
▲蟌科-翠胸黄蟌
图片
▲蓝凤蝶
图片
▲白胸翡翠
《规划》以“山海共栖,万物生息”为愿景,以建设国际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典范、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首善之城为总体目标,提出要构建系统协同空间保护格局;实施重点物种精准保护;营建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构建全链条智慧保护管理体系;完善全民保护参与机制。
在如何助力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方面,张亚立告诉记者,在评估中欣喜地发现,笔架山公园植被覆盖率高,水体类型多样,山塘湖泊点缀其中,福田河蜿蜒而过,野生水蕨沿山溪分布、两栖爬行动物活跃其中,鸟类和昆虫资源丰富;“五园连通”进一步提高了公园的生态连通性,串联出深圳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廊道。围岭公园充满自然野趣,多样的乡土植物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源蜜源,大面积的自然生境和类型多样的微生境,共同构筑了健康稳定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社区公园虽小,但潜力巨大。大鹏新区的禾塘山水公园曾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通过共建花园,设置了昆虫屋、堆肥箱、蚯蚓塔等生物多样性友好设施,打造野趣景观,维护暗夜星空,还建立了自然学校,打造“家门口的儿童自然课”。此外,口袋公园鸟类越来越丰富,除了红耳鹎、鹊鸲等“常住居民”,也会偶遇黄眉柳莺等候鸟。它们也是城市生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发挥着生态踏脚石的作用。
据了解,市生态环境局即将联合市城管局正式发布《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评价体系》,以城市公园为切入点,助力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图片皆为近两年深圳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中拍摄的动植物)
来源│晶报APP
记者:李果
摄影: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罗湖管理局/供图
编辑:李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