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做优“土特产”,大陈活黄鱼“游”上餐桌

图片
不久前,随着上海东方购物平台上为期3天的预售活动圆满收官,成功售出的800尾大陈活黄鱼,将陆续“游”至上海市民的餐桌。
大黄鱼是我国传统“四大海产”之一,而活的大黄鱼却是餐桌上的“稀客”。此次以电视购物为载体,为大陈活黄鱼与上海市民“牵线搭桥”的,是由椒江区供销社和浙江兴旺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兴鲜(浙江)供应链有限公司。
图片
与传统的冰鲜黄鱼相比,活的大黄鱼在市场流通时会面临哪些难关?兴鲜(浙江)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荣认为,关键在于运输过程中要做好温度控制、氧气保障、循环水处理等技术攻关,模拟相对接近于大陈海域的各项环境指标,以提高大黄鱼的成活率。
此外,该公司在椒江和上海分别建立了暂养基地。“鱼到陌生环境会有应激反应,要先帮它们‘稳定情绪’,等其适应以后再用活水车运出去。”陈文荣说,上海暂养基地的建立,为大陈活黄鱼在当地实现两小时内配送到户奠定了基础。“目前,该基地建有6个鱼池,暂养规模为1000尾,力争做到全天候供应。”
图片
大陈活黄鱼此次成功打入上海市场,带来了哪些利好?椒江区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吴起表示,一方面通过电视购物节目中的讲解、试吃等环节,给大陈黄鱼做好了很好的品牌宣传与推介;另一方面,旨在以此为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的供销模式,推动大陈活黄鱼“游”入更多城市的百姓家庭。
其实,大陈活黄鱼畅销上海的背后,有椒江区历年来多方联动共同擦亮大陈黄鱼这张“金名片”的强有力支持。特别是,养殖模式的迭代和养殖技术的创新,赋予了大陈黄鱼不断“游”向深蓝、“游”进千家万户的实力与底气。
图片
大陈岛周边海域处于台湾暖流、浙江沿岸流、大陆径流等三大水系交汇处,是国家级海洋牧场、浙江省第二渔场。“远离内陆、潮流畅通、水质肥沃、海水盐度高、水流急、鲜活饵料丰富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孕育了大陈黄鱼独特的品质。”椒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陈恒说,大陈黄鱼体型匀称修长如梭形,肌肉坚实、呈蒜瓣状、富有弹性,口尝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据悉,大陈海域发展大黄鱼养殖,经历了普通网箱、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管桩围栏养殖、大水域重力式深水网箱、升降式围栏养殖、深远海桁架养殖等发展阶段,现主要以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大型高桩围栏方式进行养殖,持续输入农业产业化和海岛振兴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富密码”,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
目前,全岛共有养殖企业14家,其中大陈黄鱼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单位11家,黄鱼养殖基地8处,围栏养殖设施19口,深远海桁架围网3口,深水网箱710只,最大的单个设施水体达20万立方米,总养殖水体150多万立方米。大陈黄鱼养殖年产量9245吨,产值超10亿元。
图片
生产端的养殖能力和技术创新,为大陈活黄鱼的销售打下了基础。为此次电视购物提供产品的台州广盛渔业有限公司,在深水网箱养殖技术、自动化养殖装备和产品活体运输、冷链物流工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建有自动化升降钢结构围栏设施。
“活黄鱼基本都是‘十里挑一’的,条形纤长优雅、外观不能有鳞片掉落、明显出血点等瑕疵。”陈恒说,创新的养殖设施、模式,使得网箱整体下降时,可以有效防御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起捕时网箱整体上升,可以保持大陈黄鱼的品相。“此次大陈活黄鱼获得上海消费者的认可,既是大城市很少有鲜活的大黄鱼出现在餐桌、大家冲着‘新奇’选购的因素驱使,也得益于我市正在申创‘世界美食之都’的氛围营造,促成了这段‘双向奔赴’。”
图片
做好黄鱼带富“文章”,椒江一直在努力。“在前期谋划的基础上,今年4月我们成立了黄鱼专班,将聚焦扶持政策制定、养殖技术推广、大陈黄鱼品牌宣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共同推进大黄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陈恒说,除了常态化开展技术指导,今年将结合现代“新农人”培训行动开设多期课程,邀请专业讲师为大陈黄鱼养殖户授课解惑。“对于在养殖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还会授予其‘垦荒渔农’荣誉称号。”
来源:望潮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