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打一份工多赚一份钱,以太坊研究员正「restake」他们自己

撰文:Alex Liu,Foresight News
「以太坊基金会 300 余人,仅其中几人担任 Eigen Foundation 的顾问不会影响它的中立性。」听上去很有道理,如果这「其中几人」不包括 Dankrad Feist、Justin Drake 的话。
近期多名以太坊基金会的研究员相继向公众披露他们接受了再质押协议 EigenLayer 背后实体 Eigen Foundation 的「顾问」职位,并将收到价值不菲的 EIGEN 代币。这在社区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并掀起激烈的讨论。笔者认为详究这场风波的来龙去脉,能帮助大家了解以太坊开发者与社区在「社会共识」层面面临的困局。
前情:以太坊社区,开始吵架了
随着 Vitalik 等在以太坊生态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开发者 / 意见领袖纷纷转至 Farcaster 活跃,没有像 Solana 的 Mert 一样,能通过持续输出观点 / 与人对线为社区带来热度的代表人物的以太坊社区,在相当的时间里不太「热闹」。但现在平静终于被打破 —— 以太坊主要执行客户端 Geth 的开发负责人 Péter Szilágyi 和以太坊基金会核心成员 Dankrad Feist 吵起来了。
吵架主要针对 MEV 和开发进度问题,Péter 对以太坊的开发现状不满意。关于 MEV,Peter 认为它本是对以太坊的一种攻击,但是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共享收益,问题便不再是问题。
这反映出一个开发外的难点:随着协议规模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去中心化,参与者、或者说利益相关者会越来越多,该如何协调、平衡各方的利益?
最终 Vitalik 在 X 上发文加入了讨论。
正题:潜在利益冲突引争议
Vitalik 随后赞赏了以太坊社区的「公开讨论」。但就在一条这样主题的 thread 里,加密社区传奇 influencer Cobie 回复他「你对以太坊基金会的核心开发者或研究人员从构建在以太坊上的项目中获得改变生活的巨额报酬并成为顾问有何感想?而这些项目现在或将来可能与以太坊有利益冲突,例如 —— 当然纯粹是理论上的 —— 假设是 EigenLayer。」
图片
Cobie 显然知道些内情,而非随意提到 EigenLayer。因为就在他发文询问后不久,以太坊基金会核心研究员 Justin Drake 就在 X 上发长文披露了他将成为 Eigen Foundation 顾问并获得数百万美元代币激励,「价值超过他个人其他所有资产的总和。」
这件事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一个人不可以同时在多个机构任职吗?答案是:可以。但如果供职的实体可能会有利益冲突呢?事情便变得复杂起来。
Restaking,即再质押、重质押,通常被认为在协议层面上为以太坊引入了额外的风险,简单说,它不一定对以太坊有利,甚至可能会发生潜在的利益冲突 —— 比如为第三方提供安全保证时发生额外的 Slash,最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使损失资产的用户尝试分叉(fork)以太坊。
关于 Restaking,一个通俗的解释是让一份资产打多份工,获得多份收益。如此看来,这些以太坊研究员,似乎也在「restake」他们自己,尝试打多份工。Restaking 很危险,打工有可能被老板反撸。(公司不靠谱,本金被 「Slash」 罚没)
尽管这些研究员都声称顾问的角色是个人的,不代表以太坊基金会,他们完全可以对 EigenLayer 持异议观点,并在 EigenLayer 采取违背以太坊利益方向的情况下随时准备结束顾问职位。但正如社区成员灵魂发问
你真的认为从一个与以太坊有不同激励的组织中获得巨额补偿不会影响你的决策吗?」有研究员身兼利益相关项目的顾问角色,是否会影响以太坊基金会的中立定位?
如文章开头:「以太坊基金会 300 余人,仅其中几人担任 Eigen Foundation 的顾问不会影响它的中立性。」听上去很有道理,如果这「其中几人」不包括 Dankrad Feist、Justin Drake 的话。因为 Dankrad Feist 和 Justin Drake,就是能对以太坊做出大方向上影响的人物 —— Justin Drake 在以太坊 2.0 的布局中举足轻重,而今年抛却 ETF,以太坊最大的叙事便是坎昆升级,它实现了 proto-danksharding,为之后实现真正 danksharding 打下基础。没错,以太坊主网最后选取的拓展方案就是由 Dankrad Feist 提出,以他名字命名的。
这样的人将领取数百万美金的 EIGEN 代币,收费来批判 EigenLayer。Eigen Foundation 是否在为公益事业做慈善,请大家自己判断。
后来 Péter Szilágyi 和 Dankrad Feist 又吵了一架,Péter 问「那么谁来决定哪些是协议必要的,哪些没必要呢?」Dankrad 回复到 「显然,我。
然后 Péter Szilágyi 讽刺到「我还以为是 EigenLayer 呢,我的错。」
Dankrad 没有再回复。
图片
分析:EigenLayer 用代币换盟友
我们没有证据证明 EigenLayer 给出这么多代币招募「顾问」是何目的,但是我们可以观察这么一个有趣的事实。
在 10 个月前,Bankless 做了一期主题为「Restaking Alignment(对齐再质押)」的播客。其中有 7 个人,大多数人对再质押持相对负面的态度(包括 Justin Drake, Dankrad)。
而现在下面图片中的 6 个人都持有 EigenLayer 的权益(通过天使投资、顾问职位或雇佣关系),播客中的第七个人是 Vitalik。
图片
在这方面,Sreeram 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
反思:更好更透明的信息披露
以太坊基金会本质上是一个非盈利组织。在 Crypto 行业里,这样的基金会相比传统企业或基金会更加不透明,缺乏基本的信息披露。这次事件暴露了这一点,社区成员也提出了相关关切,有人指出:
相比于个别员工不披露投资,我对以太坊基金会整体存在更大的问题。多年来,以太坊基金会本应披露财务报告、组织架构图等信息。一个管理良好的组织会要求其员工进行披露。
图片
在信任危机的当下,以太坊基金会理应做出改进,带来更好更透明的信息披露。否则,已经有人开始讨论:「以太坊基金会是否应该解散?」了。
引申:社会共识与去中心化
回顾事件,本质上是以太坊基金会的个人和组织遭受了信任危机。社区成员怀疑他们的中立性,害怕他们因为私利将以太坊带到错误的方向上。
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是件好事。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利益,带来分歧,而一个在争论中前进的以太坊,显然会比一个「紧密团结」在以太坊基金会周围的以太坊在社会共识层面更去中心化。质疑带来反思带来进步。
只在技术、代码层面去中心化,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对社会共识层面的去中心化重视起来。试想如果全世界只有一个去中心化计算机,只有一个算不算一种中心化?
以太坊是智能合约平台的先驱,但是它也因此有着历史包袱的拖累,如不那么先进的 evm。它现在选择模块化架构,以 Rollup 为中心的路线图,就是想要以主网为地基,让有分歧的团队,在争论中前进,各自构建出自己的「去中心化计算机」方案,共同实现更美好的去中心化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