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名师讲坛:让学生感悟师生之“礼”

图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师生相处之道历来受重视。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教育硕果一直为世人所称颂。以孔子为代表的众多教育家身体力行,为后世留下了师生感情笃厚、和谐相处的典范。昨天,华东理工大学邀请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同济大学刘强教授做客学校名师讲坛,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生关系,作题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兼谈师生相处之道”讲座分享。
报告中,刘强教授刘强强调要学习孔子的教育智慧。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其中既有贵族名门,也不乏寒门子弟。他的教育对象无处不在,他的教育成就无远弗届、旷古罕见。刘教授以“有教无类”“束脩”“君子不器”“不言之教”等典句为例,引导老师和同学们重新认知孔子的教育理念。
随后,刘强以孔子的几位出色弟子为例,生动诠释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机设教的教育思想。
讲座尾声,刘强提出了他对师生相处之道的理解。从老师角度来说,老师也永远是学生,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要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做长明之灯;从学生角度来说,“事师之道”既包括尊师、亲师、让师,也应“当仁不让于师”。刘强教授寄语在场师生,“呼唤圣贤之学,从经典中生信心;践履大爱精神,在力行中得圆满”。
聆听了刘强教授的这堂文化大课后,师生们表示受益匪浅。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研究生导师门晓璇表示,作为一名新晋的青年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和人生方向的指导者。在追求自身学术水平提升的同时,也要保持对前沿研究的敏锐触觉,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沟通技巧。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珍惜学缘,学术共求,在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的学习与交流中,形成融洽的良性互动关系。化工学院2023级博士生黄凯雯谈道,“通过刘强教授的讲座,让我从古人的智慧中学习到了亘古不变的师生相处之道,从学生的角度我受益匪浅,十分期待参与下一次的名师讲坛活动。”
据介绍,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月是华东理工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工作的实践探索品牌之一。在活动月期间,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围绕“导学思政”构建,面向师生开展包含名师讲坛、首届研究生文明导学团队评选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探索完善新时代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积极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