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海的牧场

潮新闻客户端 王彪
图片
直到上岛的那一刻,才蓦然想起,我已有二十多年没来过大陈岛了。五月的天气,酷热未至,风带着凉意,天出奇的蓝,海水碧绿,如同透明的玻璃。码头一带,已找不见当年的旧影,我的记忆就是在这时突然活跃起来,仿佛一条沉睡已久的小鱼,被一股激流冲入浩瀚的大海而惊醒过来——是的,一切都那么熟悉,又那么新奇,我这是在故地重游呢!于是时间回到了过去的那个位置,在我走进大陈岛的同时,也走进了二十多年前,乃至于四十多年前的自己。那情形,仿佛大陈岛就是我生命中的某个坐标,等着我与之相遇。
没错,真的是我生命中的某个坐标,这绝非夸大之词。因为我的生命在此经历过一场地震。如果我此时告诉身边一块儿上岛的同伴,我曾经差点把命丢在了大陈岛,他们听后会信吗?脸上又是怎样惊奇的表情?
图片
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工作,热爱写诗,对大海满怀憧憬,常与几个诗友一起沿浙江海岸线行走,寻找创作素材与灵感,自然而然,大陈岛成了不可或缺的一个地点。记得一年夏天,我跟两位诗友登岛,住在渔民家里。那时岛上设施简陋,很少有旅店餐馆,这里民风耿直淳朴,渔民们都十分热情好客,吃住倒也方便。我们在岛上东游西逛,喝酒聊天,无比惬意。晚上沿着海湾行走,看灯塔闪烁,听黑暗的海面偶尔响起突突的马达和汽笛声。
我们就这样与“蓝眼泪”不期而遇。“蓝眼泪”也是这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词语,四十年前可没这么浪漫,但我们都知道那是大海中的磷光。风和波浪把浮游生物与藻类送入弧形的海湾,于是在某些地方形成磷光潮,极为神奇壮观。
那真是蓝色的幽灵,我觉得把它叫作“蓝眼泪”有点小气。那个夏夜,发光的星空下,墨黑的海面幽深广大,神秘的蓝色幽灵在浪尖跳跃,美到难以形容。我们只来得及发出一声惊叹,便驻足呆立在那里,久久不能动弹,仿佛那幽蓝的光芒沁入心扉,把我们的五脏六腑也照得透亮。这个场景印象如此之深,以致多年后,我在小说《欲望》里,情不自禁重现了这摄人心魄的一幕。
大风后的夏夜,是观赏磷光的最好日子。潮水把浮游生物带到礁岸,这时的磷光,比任何时候都浩大璀璨。
尽管应约而来,濛还是早早赶到废塔前,若婷已等着那里。背着磷光潮望去,少女挺立的身姿,像嵌在一面巨大的炫目光海里的剪影,楚楚动人。
……
夏夜垂挂的星空与海面近在咫尺,闪烁的光芒快要掉下来似的,好像那不是一面天空,而是另一片泛滥的海上磷光。
最后,小说里的这对少男少女掉进了海里,等他们从海里爬上来,他们发现眼前恍恍然一片。
磷光粘在他们身上,他们通体都发着幽蓝剔透的美丽光泽,连体内仿佛都是透明的。
不光是与大自然的奇遇,我们在岛上还偶遇了两位年轻渔民,他们有一条小船,装着一台拖拉机用的发动机,那天早上正准备开往海上去钓石斑鱼。我们见了,激发起好奇心,请两位年轻渔民带我们一起去钓鱼,两人想也没想便爽快答应了。一条差不多小舢板一样的小船坐进了我们五个人,顿时显得狭小,好在第一次出海钓鱼的兴奋劲压过一切,我们胆壮如牛。很快,小船如一片树叶,漂荡于茫茫大海之上。
海钓其实并不复杂,我们在年轻渔民的帮助下,都钓到了鱼。不过不是石斑鱼,我记得我钓到的是一条俗称岩头老虎的小鱼,通体红色,有美丽的花纹。两位诗友也钓到了各样小鱼,渔民的手艺自不必说,他们钓起一条又一条石斑鱼,看得我们钦佩不已。
置身大海之中,仿佛置身海天的中心,四周苍莽一片,浪涌有节奏地起伏着,小船早已关闭了动力,安静地随波浪一上一下,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快到中午,海浪有节奏的涌动在我们身上有了反应——我们三个晕船了。头昏脑胀,肚子里翻腾不已,不一会儿,我们的喉咙僵硬了,一股浊流翻江倒海般要冲出来,于是,我们三人趴在船舷狂吐不已。这时我们才感受到大海的威力,哪怕风平浪静,也不是轻易好相处的。我们快把苦胆都吐出来了,其难受的程度,恨不得当场跳下海去。我们都想着能够立马回到岸上,那两个年轻渔民见状,提议把我们送到附近的礁石上,因为他们现在不可能中途回去,得等傍晚他们钓好了鱼再来接我们。我们实在是受不了了,想也没想便答应了他们。
就这样,我们三人来到了茫茫大海中的一座小礁石上,小船很快开走,我们的晕眩也很快消失。我们为自己能够有机会在一块孤零零的礁石上欣赏大海风景而心满意足,尽管这块礁石只有五六个平方米,犬牙交错,长满藤壶一类的贝壳,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我们还是站在其上,指点波浪汹涌的大海,大发文学与人生的感慨,而不知危险之将至。
午后的海是深蓝色的,蓝到醉人,浪涌飞溅,有翡翠的质地,在礁岩上叮咚作响。我想起两年前参加《萌芽》杂志举办的千岛湖诗会,一个来自山东的诗人惊奇于江南的水如此清澈,曾与我们讨论汉语中有关蓝色的词汇,那一天我们一口气报出了几十个五花八门的蓝。
假如把这些形容蓝的词汇全都集合起来,我想仍然无法描述我眼前所见的大海这铺天盖地又变幻莫测的蓝。任何云影的变化都带来蓝色的微妙差异,何况这蓝已与天空融在一起,笼罩了我们,我们也与这纯粹的无穷无尽的蓝融在了一起。
一种生命的冲动,人与自然的交融,就这样随着波浪的涌动从我心里弥漫开来。然而,突然之间,另一种情绪也在心底悄然升起——我们发现,海水居然慢慢涨高了,我们所在的礁石正被上升的海平面吞没。天哪,这时我们才想到了,我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两位年轻渔民的名字,他们也不知道我们叫什么,来自哪里。八十年代初还没手机,无从联系。万一他们忙着赶回去卖鱼,忘记了来接我们,那我们会不会就一直被扔在这礁石上?而且,海水会不会漫过这块小小的礁石?
我们赶紧四处查看,礁石上光秃秃的,寸草不生,也就是说,平常涨潮时,海水是会淹没这块礁石的。我们顿时惊傻掉了,看看天色向晚,淡紫色的暮霭在海面升起,整个海天空荡荡的,不,是铺天盖地的,全是水,蓝色的水!
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孤独。虽然我们还有三个人,在一块礁石上,但这就是孤独,无边无际的孤独,因为我们完全孤立无援。然后,恐惧接踵而至,我们都明白,要是那两个陌生的年轻渔民不来接我们,我们葬身在鱼腹之中,那是必然的。我们刚刚赞美过的美丽蓝色便是我们悲哀的坟墓。
正是这茫茫大海中短短的四五个小时,我似乎经历了人生所有的情感,从驰进蔚蓝的激情澎湃,到融于海天的恬淡安宁,再到面向死亡的孤独与哀伤——关键是,我还有时间在安静中可以体会与思考,这比什么都煎熬。不过,恐惧是一回事,保持冷静与尊严又是另一回事,我们三个当时都没把自己的害怕说出口。也许,我们不约而同都在心底里选择了相信。
图片
傍晚时分,一个小黑点终于出现于前方,我们的心都快跳出胸口。不久,小船渐次清晰,那两个年轻渔民的身姿也隐约可见,我们激动地朝他们挥手。那天的浪越来越大,船差点撞上礁石,两个年轻渔民费了很大劲,靠了几次,才好不容易把我们接上船,我们连谢谢都忘了说。不过是虚惊了一场,我们顺利回到岛上,并且吃到了我们所钓的鱼,真是鲜美至极。
后来,我写下了组诗《莽海上的家族》,那个礁石上的生死时刻,成为大海对我的馈赠与恩惠,我从理解人与海,进而理解了人生。
于是,莽海啊!我领略了生命融合、分裂、诞生的一切奥秘
在你浩大的运动里,我想象你
是天空,是陆地,是无际的牧场
是爱情与梦幻的摇篮。甚至我航迹上浪涌的泡沫
都是热情开放的花束,甜熟芬芳的果实
图片
大陈岛成了我写海洋诗的出发地,这组诗荣获了《江南》文学奖。那些年里,东海诗群正在兴起,1992年,我与岑琦老师一起主编了《蔚蓝色视角——东海诗群诗选》,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给东海诗群的诗人与诗作作了次集中展示,诚如这本诗选的前言《献辞:面对海洋》所言:“一切从海出发,一切又归于海。”
当然,这还没完。我在当年写下海“是无际的牧场”这样的诗句,也许只是一时的想象,一个美好的比喻。但没想到,这次来到大陈岛,海的牧场却成为了现实。那天下午,我跟着上海联谊会的同仁一起去看望仍留在岛上的老垦荒队员,我们同行的两位医学院教授特意上门给他们义诊。当年青春年少的垦荒队员现在都已八十多岁,那是大陈岛上一段不平凡的岁月,开荒种地,在岛上扎根下来,直到如今海洋也像开垦处女地似的被开垦。
图片
从老垦荒队员家出来,我们去到大黄鱼养殖基地,巨大的架空走廊把整座海湾都包围在里面,走廊下有无数钢管打入二十多米深的海底,用铜网隔断拦住,形成一块面积超大的海域,海水与小鱼小虾可以自由出入,大黄鱼就在这种生态环境下生长。也因此,大陈岛的大黄鱼品质优异,在全国各地所养殖的大黄鱼当中,最接近野生大黄鱼。
养殖场中,已有一个大网兜围住一群大黄鱼,足有十多平方米大小,里面的大黄鱼个头硕大,每条起码在一斤半以上,这一网少说也有上千斤吧?我顿生好奇,问养殖场的工作人员,为什么要把这群鱼围起来?工作人员说,这是等着起网,不过不是现在,要等到晚上。大黄鱼非常神奇,要在天墨墨黑、没有光线的时候把它们捞起来,这样,它们身上的鳞片是金色的,灿烂生辉,真如黄金一般。但要是白天在光线下起网,它们一出水,身上的鳞片便变成淡黄色的了。那样会卖不出钱的,工作人员笑着说。
当然,我也喜欢金色的大黄鱼,我想我们大家都喜欢。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海的牧场,我们可以随时去收获那些闪耀的金色。
2024年5月20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