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城晋级!谁是下一个千万人口城市?

文|凯风
万亿GDP、千万人口,几乎是所有城市的共同追求。
当万亿GDP俱乐部不断扩容,千万人口城市矩阵却多年未有突破。
人口大盘见顶,抢人大战变成零和博弈,千万人口竞夺战,只会越来越激烈。
谁会跌出千万人口俱乐部?谁是下一个有力竞争者?
01
最新全国千万人口大市名单,正式出炉。
过去一年,全国常住人口减少208万人,但超大特大城市几乎都保持正增长,体现了高能级城市的强虹吸能力。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共有17个千万人口大市: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武汉、天津、西安、苏州、郑州、杭州、石家庄、临沂、长沙、东莞、青岛。
图片
17个千万人口大市,几乎都是一二线城市,只有临沂一个普通地级市。
我国的城市与国际不同,更多是行政区划的概念,既有“城”也有大量县域和乡村,而国际上局限于“城”。
我国千万人口大市比比皆是,但与国际城市没有横向可比性。
这些人口大市,大致可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常住人超过2000万人。
重庆超过3000万人,上海接近2500万人,北京、成都超过2100万人,成都正在逼近北京。
图片
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市,重庆常住人口约为3200万人,户籍人口高达3400万人,2035年规划人口更是达到3600万人。
显然,这是广义市域的概念,如果将重庆视作一个省,主城都市区相当于省会。
前不久,重庆主城都市区再次扩容,从最初的9区到21区再到最新22区,其人口规模约为2200万人,与成都相当。
第二梯队,广州、深圳,常住人口超过1700万人。
过去一年,广州、深圳分别增长9.3万、12.8万人,扭转疫情时期的负增长局面,重回增长轨道。
虽说两地常住人口不及北上成渝,但算上商旅、探亲等短期人口,实时人口都已超过2200万人,广州更高达2400万人,活力可见一斑。
作为人口第一大省,广东未来或将有4大千万人口城市,除了广深莞之外,佛山只有一步之遥。
第三梯队,武汉、天津、西安、郑州、苏州等,常住人口在1000万-1500万之间。
这些城市,以强省会、经济强市为主,强省会人口增长势头更猛,不乏后来居上的可能。
过去三年,人口增长第一城之位,不再为广深杭所垄断,而是花落中西部强省会,分别被武汉、长沙、合肥所斩获。
省会强则全省强,几乎成了中西部省份的共识,做大省会经济人口能级,也就成了普遍选择。
02
过去几年,我国千万人口城市矩阵发生几个重要变化。
第一大变化,郑州赶超苏州,武汉赶超天津,长沙连超青岛、东莞,在千万人口俱乐部里再进一步。
这是强省会的胜利。三大中部省会所在的省份,总人口都遭遇负增长,只有省会成了例外。
正如《疯狂“虹吸”!强省会,又跑赢了》所分析的,陆权复兴的背后,是国内大循环、产业西移、内陆开放、强省会战略等带来的贡献。
图片
第二大变化,哈尔滨人口跌破千万,东北再无千万人口大市。
哈尔滨,曾是东北唯一的千万人口大市,但在自然人口负增长、年轻人口持续流失的双重压力下,常住人口于2021年首度跌破1000万。
过去两年,黑龙江人口格局仍未实现逆转,哈尔滨虽然晋级网红城市,但常住人口未能恢复增长。
图片
短期,哈市恐怕没有重返千万人口俱乐部的可能。
第三大变化,千万人口俱乐部,几乎都被一二线城市垄断,只剩下临沂一个普通地级市。
高峰时期,河南南阳、河北保定、山东临沂总人口都一度超过千万,但南阳、保定或由于人口流失,或因拆分等因素,而跌破千万。
临沂是山东人口第一大市,力压济南青岛,但人口能级却不不是一个级别。
正如前文所言,临沂的千万,是行政区域上的千万,只有3个市辖区,而以农业为主的县多达9个。
所以,以更严格的城区人口来看,坐拥千万人口的临沂,城区人口还不到300万人,仅位列II型大城市。
而济南、青岛,都是特大城市。
03
千万人口争夺战,越来越激烈了。
过去10年,西安、郑州、武汉、杭州、东莞、青岛、长沙集体晋级千万人口俱乐部。
目前,在主要一二线城市里,合肥、宁波、南京、哈尔滨、济南、沈阳、长春都超过900万人,未来几年有望联袂晋级。
图片
此外,还有一些三四线城市总人口规模同样位居前列,包括温州、潍坊、邯郸、徐州、南阳等地。
不过,与十年前相比,如今城市人口扩张的难度越来越大。
全国人口大盘已经见顶,2/3左右的省份人口遭遇负增长,人口竞争早已从来者有份,沦为零和游戏。
“零和”的意思,你增我减,你进我退,有城市在增长,必然有城市在减少。
同时,新一轮抢人大战正在打响,在零和博弈之下,各大城市不再局限于争抢大学生,而是来者不拒。
只要是劳动力,只要是年轻人,只要是人,都在正强之列。
买房落户、租房落户屡见不鲜,零门槛落户成了三四线标配。
可见,自然人口不能再提供新的增量,而人口流动又面临大洗牌,千万人口大市之争,只会愈发白热化。
沿海普通地市的人口格局,或许会受到外贸波动及制造业走势的影响,能否继续上演“孔雀东南飞”的奇迹,值得关注。
与之对比,中西部省会,在产业西移、国内大循环、强省会等战略的助力之下,有望持续虹吸全省人口,并带动一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回流,从而不断做大人口基本盘。
当然,抢人重要,但留人更重要,留得住的才真正属于自己,这样的千万人口大市,才真正具有含金量。
04
哪些城市有望率先晋级?
如果时间回流到10多年前,人口增长对于所有城市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但现在却完全不同。
不少城市喊出在十四五时期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人的口号,但离2025年只有一年时间,几乎没有地方能够成功突围。
从过去几年年均人口增量来看,谁最有可能率先迈过千万大关?
其一,合肥先行一步,快则今年,慢则明年,就有望突破1000万人。
2018年到2023年,合肥人口从893.2万增加到985万,大增超过100万人,按照年均增量,最迟明年就有望晋级千万人口大市。
合肥的人口增长,一部分来自自然人口净增长的贡献,另一部分则来自人口从江浙沪等地的回流。
合肥所在的安徽,被视为江浙沪的后花园,上海南京杭州一直都在争夺“徽京”之位。
但随着合肥经济产业逐步崛起,这一局面正在被逆转,人口回流,正在成为合肥晋级千万人口俱乐部的最大支撑。
其二,南京、宁波、佛山,恐怕都要3-5年,乃至更长时间。
这些城市年均人口增量都不到10万人,而离千万人口大关还有30-50万的距离,至少需要3-5年时间。
以南京为例。2018年-2023年,南京常住人口从924万增加到954.7万人,仅增长30万人,按照这一趋势,想要迈过千万大关,可能需要5年以上时间。
其三,东北何时诞生下一个千万人口大市?
时间会很漫长。虽然东北人口净流出局面有所缓解,但总人口仍未回正。
2023年,辽宁、吉林人口跨省净流入分别为8.6万人、4.3万人,扭转了10多年来人口持续净流出的局面。
不过,由于两地自然人口仍在负增长,总人口并未随之转正,人口负增长态势依旧。
而作为中心城市,沈阳、长春整体人口都已实现正增长,且双双超过900万人,离千万大关看似并不遥远。
但是,沈阳、长春年均人口增量只有几万人,面对八九十万的巨大差距,恐怕需要10年以上才能突围。
无论如何,东北亟需一个国家中心城市,也急需一个强增长极,来稳住经济和人口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