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外部环境,企业发展还要靠自身营造的良好创业生态

营商环境是企业普遍关心的事情,而优化营商环境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努力。近些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地方政府更是把此作为比拼的关键领域。一般的路径是,从改进具体事项办理的效率与质量入手,逐步深入到体制机制建设,以从根本上化解问题产生的症结。我们看到,我国营商环境在整体上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持续改善。但也要认识到,企业发展不仅依赖于政府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也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积极努力。一个明确的事实是,多坏的外部环境,也有企业脱颖而出;多好的经济形势,也有企业折戟沉沙。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进程中,有的企业光芒永驻、长盛不衰,有的企业则昙花一现、好景不长。因此,在政府不断改善或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从某种程度上说,后者对于企业实现长久发展、持续兴旺可能更为重要。
基于企业内部运作看良好创业生态的营造,至少需要把握这样一些方面:
一是要深入了解并紧扣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和区域战略的方向。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直接承载体和重要推动者,而国家产业政策是产业发展的指南。顺着政策走,一定机会无穷;逆着政策干,必然前途渺茫。近些年房地产行业运转的状况为此提供了深刻的注解或生动的例证。在“房住不炒”政策出台后,依然如以前一样靠“吃两头”虚做空转的房地产企业,无一例外都陷入了危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集高位势、强动能、大实惠于一体,所涉及的区域既具有政策叠加、项目倾斜等直接红利,也拥有率先试验权利、明确发展导向等良好运行条件,比之一般地区,区域战略所覆盖区域的投资环境更加优越、发展机会更加广阔、利益回报也更加稳定,率先进入并深度耕耘这些区域就更可能获得显著效益。
二是要致力于调动全体职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无论所有制形态或产权结构如何,都应把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活力放到经营管理的最重要位置。企业活力主要来自于员工的活力,资本利益增长来自于维护和提升劳动者的权益。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及法人治理结构的演变中,我们能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最初的手工作坊或简单工厂在产权结构上体现为独资独有,这可形象地称之为“一个人的资本主义”;企业产权结构进一步发展到合伙制,体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因而也变成了“几个人或多个人的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到企业把一部分股权无偿赠与或低价转卖给企业员工,企业员工因此成为了企业的产权拥有者,形成了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专家董事、工人董事等非财产所有者代表进入董事会,于是就演变成为“没有资本的资本主义”。这类表述不是精准的学术语言,更不是严谨和严肃的政治语言,却十分简明生动,也很形象,一听就懂。
图片
产权结构和治理形式的这种演进不仅仅是为了筹集资金,更重要的是凝聚各方智慧,充分发挥各种能量的积极性。一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产权组织形式和法人治理结构的演变史,也完全可以说是尽可能发挥多个方面积极性的历史。我国一些企业搞家族式控制、家长式管理是逆动于这个进程的。所以,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实现持续发展,企业拥有者和管理者不能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也不能单纯依靠于自身能干,而要千方百计凝聚职工的力量,使所有人员一起为企业的发展竭尽所能。这一点华为公司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华为公司的创立者只拥有公司不足1%的股份,其他股份都由工会委员会代表职工持有,所以华为一直保持着强有力的创新能量,在外部势力十分严重的打压之下,仍然能够不断前进、持续攀高。需要注意的是,过多的业主产权占有,过高的管理人员薪酬,只会造成资本与劳动的分裂甚至对立,最终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三是要把创新作为基本的追求。创新是员工积极性能动性充分发挥的直接体现,是应对外部竞争的迫切需要,也是对新理念、新形势、新科技的及时融合。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保持亢奋的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对于国家来说,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创新就是新质生产力,是丰厚的利润。现在许多企业都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什么都在变,唯有创新永远不变。今天新技术、新产品的迭代周期越来越短,过去是各领风骚数十年,后来缩短为十几年,再后来是两三年,现在则更短了,甚至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旧技术旧模式就可能被新技术新模式所替代,可谓时不我待。要加强创新也必须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为此,对他们既要有人文关怀,又要有产权约束;既要有物质激励,还要有精神褒扬。而精神激励尤为重要,因为物质激励的作用是有限的,常常是“给一分钱使一份劲”,而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或者说精神的作用高于天。有意思的是,不管多富有的人,在盖棺论定之时,很少会讲他拥有多少黄金珠宝,所追述的多是他拥有多少社会荣誉,为社会干了多少有益的事情。
四是要坚守创业经营的基本底线。要把企业做大做强,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不仅要善进取,也要知敬畏。知敬畏,就是要不忘初心、守住底线,心有所惧、行有所止,钱多了不狂,做大了不飘。例如,在经营上,切忌肆意出击或盲目扩张,不要以为这一行做好了,行行就都不在话下了,很多显赫企业的倒闭,就是因为掉进了“多元化”的陷阱;在政治上,切忌践踏爱国主义这条红线,企业发展直接间接都离不开国家的帮助与支持;在做人上,切忌目空一切、高傲自大,不要高估个人的能力,不要把国家政策的威力误当作自己拥有的本事。
把握了这些基本的操作原则和经营之道,又得益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做支撑,企业之船就能够应对各种风浪袭扰而稳健行驶,从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