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倒贴”实习,值得吗?有学生坦言: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文丨高磊  洪新语 
采访丨高清瑶  高 磊
运营丨张慧凤 孙际雅
责编丨张慧凤
指导老师丨王辰瑶
图片
又是一年毕业季。换上学士服,拍完毕业照,度过校园生活的最后一个多月,毕业生们就要各自奔赴前程。
不过在正式“毕业”前,绝大多数学生都已迈出了“走向社会”的脚步。这必须迈过的一关就是“实习”。
就业压力传导到“实习”,使得这一写在培养方案里的“必修环节”也“卷”了起来。有人竞争的实习岗位报录比1:40甚至更低、有人与中介合作付费购买内推机会、有人选择垫上生活费参加没有薪资和补贴的实习……
图片
无偿劳动
“那天南京下了很大的雪,地铁站出口的楼梯非常滑,我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2024年寒假,某985新传专业的大二学生小梁在南京一家传统报社实习,报社因为天气原因将上班时间推后了半小时。
在雪地里快要滑倒的一刹那,小梁感觉自己动摇了,“这个实习我真的要来参加吗?”
小梁寒假住在学校宿舍不花钱,但每天坐地铁要坐22站,来回通勤时间将近3小时,地铁费13块,三餐都要自己解决,每天花费五六十元。“但是我没有实习工资,都是家里在给生活费,连实习补贴也没有,我发表了好几篇稿子,稿费也没有,却要经常加班到八九点,就蛮心酸的”,小梁说。
其实小梁事先是知道传统媒体一般是没有实习工资的,他主动选择这家报社的理由是,“它有‘title’在,我需要一份有名气的实习证明。”
同样是新传专业的李其和禾禾曾分别在中部[1] 地区传统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实习过,也都没有补贴,“很多人进入知名媒体实习就是为了让履历好看一点,我找这个实习主要也是这个原因。”李其说,倒贴实习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其实实习过程中一直在‘pua’自己,我现在倒贴了这么多钱,以后是不是能多赚回来。”小梁露出无奈的微笑,并向小编展示他署名的几篇文章,发的是头条。
小梁还曾在boss直聘上和一份全国性权威大报的mentor沟通过实习补贴事宜,mentor表示“没有实习工资和实习补贴是集团统一规定。”
图片
与mentor的聊天记录(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还有不少实习生,虽然能拿到一些补助,但不足以覆盖实习期间最基本的生活成本。
某985化学专业研究生小明,通过学校的双选会,进入到一家国企的研发岗实习,全勤的话每月能领到2000元。他找了距离公司5公里远的小区,每月房租1500,每天单程打车上班12元,晚上骑共享单车回家。全勤实习补助只够小明的房租和通勤费用,其余花费都要自己贴。
小明说,因为很珍惜这次跨行业实习的机会,为提升自己简历的含金量,倒贴也认了。
图片
花钱找实习
如果说没有或没有足够的实习工资和补贴,还只是“无偿劳动”。那学生们为竞争一个实习岗位投入的金钱和精力,则是一笔更大的成本。
2021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对2049名在校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9.6%的受访学生付费参与过实习辅导,51.4%的受访学生参与过简历制作修改,32.3%的受访学生参与过内推。
为抢到一张“实习票”,一些大学生选择付费给中介机构,或向实习企业交培训费以求获得机会。
以某中介机构为例,关注其公众号后,扫描二维码添加求职助手微信,告知对方相关信息后,机构就会提供不同的“付费”实习方案。中介机构在收取了服务费后,号称可以利用其行业人脉和关系将学生“内推”到相关企业,帮助他们获得实习职位。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云南一所大学商科专业的小玉想要出国留学,需要有外企实习经历。投了几百份简历,却无甚回音。无奈之下,她找到一家中介机构内推外企的实习,被告知“保录取实习1个月价格最低一万三,实习2个月一万九”。面对如此高昂的中介费,小玉最终选择放弃。
我们了解到一些学生通过机构高价买到的大厂的“远程实习”,是指学生不用去实地工作却能拿到一份知名企业的实习证明。但一旦学生找到正式工作,工作单位需要对此前实习经历进行“背景调查”时,中介机构却称无法配合背调,也即无法证明向学生提供的实习证明的有效性。
一些学校甚至也参与到“付费”实习的利益链中。
湖南某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小刘曾被学校指定到几家公司实习,但每一家公司都要收1-2万不等的培训费,这些费用要小刘自己承担。因为该校学生的集体反对,学校最终取消了这些实习项目。
山东某二本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小月被学校安排参加集中实习,但要交1200元的学分费,包括800元实习学分费,200元见习学分费,200元研习学分费。在实践过程中,小月发现根本没有研习的环节,所谓见习也只不过是坐在小学教室后面听课。“去了两天收了两百块”,小月交了1200元实习,却没有拿到实习单位的任何酬劳和补贴。
而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高校和实习企业都不得违规向学生收取费用。
图片
不要让实习“异化”
实习是许多高校培养方案中的必修环节,也是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社会、检验所学和调适个人选择的宝贵机会。
我们访谈的多位同学都从不同方面收获了实习的意义。在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部实习的禾禾说“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实习期间,她负责给公众号和电视新闻供稿,还“出过三四次外拍”。禾禾也点赞了实习单位的老师,“带我的记者姐姐也很负责。”
小梁却在实习以后发现并不喜欢在传统媒体工作,因而计划要改变自己的就业方向。
小郭在浙江一所高校学传播学专业,原本希望留在杭州或去别的大城市做新媒体运营,但在家乡城市的实习经历改变了她的想法。现在,她更希望以后的工作离家近一点、更稳定一点。
学生们渴望实习能带来不同的体验,即便与自己预期不同,也有“试错”的价值。
但在就业压力下,实习岗位也明显供不应求,零薪酬甚至需要实习生“倒贴”,也不愁无人申请。
然而,一些实习单位没有意识到,因为实习生花的大多是父母的钱,实习期间的租房、食宿等花费如果过高,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是无力承担的,这也可能让实习单位错过了一些优秀学生。如小梁的一位朋友在听完小梁“倒贴”实习的经历后,考虑到自身的经济压力直接放弃了去这家传统媒体实习的想法。
禾禾了解到某互联网大厂在武汉分公司的实习岗位不仅零工资,还要求在读生也要一周五天到岗,实习满两个月且达到优秀才给开实习证明。这样苛刻的条件让禾禾感到“震惊”,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去投”。
此外,在校实习生无法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也意味着他们难以获得劳动法的保护。
曾代理过多起侵害实习生权益的律师吴梦凯在接受法治日报采访时认为,事实上,有些学校、劳务公司、用工单位相互串通、逃避监管的伎俩并不高明,但由于实习生处于弱势地位、议价能力低、维权意识弱、顾虑较多,一些学校、中介等有关人员才肆无忌惮,以致不少实习生失去了说“不”的勇气。
2019年9月2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曾提出,推动健全大学生实习法律制度,完善各类用人单位接收大学生实习的制度保障。
大学生实习本应是经历,是机会,是个人成长的宝贵积累。
它不应该被异化为一份过于沉重的负担。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图片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家书工作室”,原文章标题为《大学生“倒贴”实习,值得吗?》。
本文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WeChina微观中国”项目、未来编辑部一流课程的学生实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