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香葱串起的经济账

一大早,新都区军屯镇东林村的田间地头就沸腾起来,数百名村民同时在地里收割着香葱,一辆辆农用车不停地在田地和仓库间往来穿梭,田坎边上放着大桶的开水和矿泉水、解暑药,场面颇为壮观。
虽然天气有些热了,但地里的人依然干得热火朝天,不时还能听到欢声笑语。许多人都是专门回乡来收葱的,没有流水线上的沉闷,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为什么很多人辞掉工作也要回到土地上来?今年的收益究竟如何?记者专程来到东林村深入采访,一探究竟。
图片
一个老问题:谁来种地?
“今天还是500盒……”走进成都昊达农业专业合作社办公室,理事长赖先明正在打电话,记者本以为他在对接客商,没想到却是在订盒饭。
“国外的订单在催了,这几天就要收完。”赖先明告诉记者,“前几天人最多的时候地里有1200多人同时开工,不仅有本村的,还有周边德阳、金堂的,有时还要组织大巴车去接。”
“谁来种地”一直是推动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痛点。由于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村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等问题,“种地不如打工”的思想一度在东林村蔓延。
图片
“那时不少人都不愿意种地,年轻人大都出去了,村上就剩下一些老人,也种不出什么好的产品。”据东林村党委副书记、驻村选调生蔡嘉宝介绍,军屯镇作为传统农业大镇,以前村民都是自己种植油菜、蒜苗、水稻和常规蔬菜,由于规模分散,又没有优势产品,经济价值不高,一些村民将土地闲置外出务工。村上一直想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带动集体收入发展壮大,但种什么,谁来种,始终是关键问题。
一条新出路:经营转型
“这是什么葱,效益这么高?”忙碌的基地里,从彭州赶来的蔬菜大户李霖抓起一把葱仔细地翻看着。听说新都这边有一种新品种,价格比当地普遍的葱高上一倍,他便专程过来参观。
与平时看到的香葱不同,本该青绿的葱苗是枯黄的,根部却呈鲜艳的紫红色,“要的就是葱头,比一般的葱更香,更方便储存和运输,还可以用作食品深加工。”昊达农业合作社理事长赖先明介绍道。
图片
赖先明是军屯本地人,是一位资深的“葱农”,之前在云南种葱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和销售渠道。2017年,东林村邀请他回来牵头成立昊达农业合作社,发动村民以土地入股,集中力量发展香葱新品种。
很快,400亩土地集中起来了。在赖先明看来,新都一直有葱、蒜种植基础,但传统品种色淡香味也淡,在市场上卖不起价。他带领团队从云南引进优良品种,根据新都的土壤气候条件不断试验、改良,历时三年,一种产量和品质更高的品种试种成功了,并很快打入国际市场,售价也比传统的新都香葱高出一倍多。
“今年一共收了400万斤,全部要转运到越南河口口岸,然后从那里再出口到东南亚、韩国以及欧洲等10多个国家。”赖先明告诉记者,目前出口的价格稳定在5元/斤,小春这一季亩产便可上万元。
图片
一笔经济账:多方共赢
合作社的经济账:
今年产量:400万斤
目前价格:稳定在5元/斤左右
实际收益:小春这一季亩产便可上万元
村民黄祖清的经济账:
土地租金:800元/亩/年,共3200元
年终分红:1000-1500元/亩(根据当年利润情况)
务工收入:400-500元左右/天,拖拉机600元/天,全年5-6万元
除了组织收割、联系出口,这段时间赖先明每天还要干一件大事:去银行取30多万元现金。“我们当天结算工钱,每天活干完直接排队领现金,这几天用工高峰,一天要发30万元,去年一年合作社光是给大家发工资就付了800多万元。”
“没想到我60多岁了,还成了全家收入最高的人。”正在整理葱叶的村民黄祖清告诉记者,他家儿女都在外面上班,自己之前也在外面打零工,听说村上有合作社了,他便回到家,把自家4亩地全部入股,有800元/亩的保底租金,还有1000多元/亩的分红,合作社另外还要给村集体交纳管理费,自己则在基地里打工,一年算下来居然能拿到7-8万元。
“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选择一天200元包干,这样身体不会吃不消,年轻的或者手脚快的就选计件,一天下来可以挣400-500元,而且做工都包午饭,这不比打工划算多了吗?还把家里也照顾了!”据黄祖清介绍,自从合作社成立以来,像他这样从外面回来的村民已经有好几十个了。
图片
尝到甜头的村民越来越多,合作社不仅全盘接收大家来做工,还鼓励周边村民利用自家土地种香葱。“成都平原水源好土地肥,咱们的新品种供不应求。”赖先明告诉记者,合作社自己的400万斤葱根本不够卖,于是周边有农民愿意种的,合作社便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种出来了还负责收购。
“有这样的好事谁不干呢?”村民黄伟种了20亩,今年每亩赚了1万元左右,据他介绍,现在周边农户已经发展了500多亩,整个东林村及周边已连片种植香葱1000多亩。
一条产业链:现代经营
“香葱收完马上就要水稻,水旱轮作下来,不仅收益高,对土地也好。”赖先明这几天一直在盘算,趁着农忙后的空档,合作社要做的事还很多:“产业要做大,要可持续发展,还得走现代经营的路子。”他告诉记者,接下来第一件事便是注册自己的品牌。
“我们自己引种培育的葱色泽犹如美人面敷胭脂,所以叫它‘新都美人葱’,今后以合作社为主体把品牌注册了,大家就继续抱团将产业做大。”他告诉记者,今年冬天,合作社要争取将目前的400亩基地扩大到1000亩以上,预计带动周边农户按标准种植达2000亩以上;在此基础上申请出口备案基地,以后就不用从越南转口,而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发到世界各地。
对此,军屯镇和东林村也有新思路:目前镇、村已经向区上争取了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项目,今年冬天便可实施,届时基地的作业道路、沟渠等将进一步完善,还能引入专门的农机来提高生产标准和效率;同时,村上还在积极谋划建设一个属于村集体的储存加工基地,包括冻库、储藏、分选、加工、包装等,一方面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延长上市时间,让附加值再提升30%;另一方面可以壮大集体经济,同时带动就业增加100多人。
“我们希望采取‘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完善产业链,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牌,真正让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引擎。”东林村党委书记陈明志兴奋地告诉记者。
【记者手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聚焦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再次引发了思考:在农村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劳动力老龄化等现象逐渐出现的今天,种粮怎样才能赚钱?如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新都区东林村的景象令人眼前一亮:这里产业蓬勃发展,村民纷纷回流,带动了粮经复合发展,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如此生机勃勃的场面不禁让人感慨:基层组织积极作为,专业合作社精准发力,有现代产业作支撑,谁说农业不赚钱?谁说集体经济做不起来,谁说农民不愿回归?用现代经营理念武装的乡村,在全面振兴的道路上,相信会越走越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乡村振兴专班出品
策划 高筱娟 单正华
记者/摄影/视频 陈泳
责任编辑 罗皓
编辑 王钟婧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