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农人 返乡寻稻香 | 图集

在家中,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地里,她是承包了近500亩土地的新农人。
7年前,陈燕红回到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老家,成为一名种粮户。今年立春过后,当土地从隆冬中苏醒,陈燕红的工作季又开始了。陈燕红今年第一次尝试用机器育秧。撒种、浇水、出盘……机器装满一个秧盘用时约20秒,6位工人一条流水线,一天可以植入1300斤种子进秧盘。
作为四川省优质水稻主产区之一,太和镇是“天府粮仓”示范区核心样板区。今年3月,按照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规划,一条约300米长、2.5米宽的路,计划修进陈燕红的承包地,以保障农机器具直接进入周边300多亩农田。因为修路,原来育秧的地要重新找。同时,新修的路到田里还隔着一条半米宽的小沟渠,因此她想再加三根涵管,让农机能够直接开到田里。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这些问题都被一一解决。随着四川省全面启动的“天府良田”建设8年攻坚提质行动,整个太和镇的2.8万亩高标准农田在今年都会提档升级。
平田、灌水、插秧,陈燕红和自己的祖辈一样,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千千万万个陈燕红一样的农人们,正种下丰收的希望。
图片
2024年3月19日,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陈燕红第一次尝试机器育秧,每一个步骤她都密切关注。
图片
2024年3月21日,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陈燕红查看育秧中的秧盘。
图片
2024年3月21日,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陈燕红和施工人员商量农田改造中涵管的安装方案。
图片
2024年3月22日,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陈燕红和村民一起在育秧田里铺设地膜。
图片
2024年3月22日,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陈燕红在地里劳作。因为皮肤对阳光过敏,她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图片
2024年4月23日,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陈燕红和村民一起搬运育好的秧苗。
图片
2024年5月14日,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陈燕红在承包地里看着绿油油的秧苗,过几个月这里将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封面新闻记者杨涛 杜江茜 梁家旗 李佳雨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