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两个结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原标题:在深化“两个结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质,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科学规律,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遵循和理论指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基因,不断创新话语表达,落实群众路线,把握六个坚持,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多元协同贡献创新活力,在深化“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让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深化“两个结合”,首要条件是坚持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一方面,要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是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理论基础与精神支柱。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不动摇的前提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另一方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庄严历史使命。因此,在深化“两个结合”实践中,应时刻坚持党的领导,以党为核心凝聚民族力量,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使其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来源于二者在理论内涵层面的高度契合性,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扎根、在中国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深化“两个结合”,需实现二者的逻辑统一与价值连脉。一方面,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贯通和融通。要在动态调整中深化二者融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不断焕发时代活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从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根本性指引。另一方面,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两个结合”需要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秉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态度润泽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实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释放和最大效能。注重扬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思想中汲取养分,舍弃与新时代背景不相适应的陈旧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为马克思主义提供给养;强调创新,以兼具时代性、民族性的话语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兼具信息化、科技感的手段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形式,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基。
作为思想的载体,话语直接影响思想的表达与传播。只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才能吸引人民关注,只有带有中国特色的思想表达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因此,要创新话语表达,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中国故事,以通俗易懂的话语方式,拉近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真正展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契合性。一方面,以中国故事讲好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典故资源,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蕴含生动的感人故事,战争遗迹、伟人故居、文物纪念馆等皆在诉说着革命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融入此类资源,能创造中国人民更易于接受的表达形式、让马克思主义更具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另一方面,以通俗话语讲述思想理论。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人民群众听得懂的理论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才能真正凝聚群众力量。要以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思想理论,以接地气的话语阐释相关政策规划,真正使人民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认同马克思主义,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才能积极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真正将理论优势转化为现实力量,为发展注入生机活力。因此,要落实群众路线,将一切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作为“两个结合”的落脚点,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人民力量。一方面,要坚持人民至上,落实群众路线。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人民群众科学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打造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动群众实践。必须坚持为民造福,多措并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途径,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我们应积极坚持和拥护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细小处着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树立创新意识,锻炼实践技能,通过各类生产生活实践为深化“两个结合”注入生机、贡献力量。
(侯婷婷,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