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专栏 | 超三成企业披露生物多样性信息,投资风险暴露

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而ESG视角则将看似遥远的其他物种与人类经济社会深度连接。
和气候变化的绿色议程相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风险的ESG维度的认知、如何从自身产业链出发真切地参与保护等问题依然令多数企业感到茫然。
根据金蜜蜂今天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截止2023年10月底收集到的2407份ESG报告中有850份披露了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相比2022年增长了26.87%,占报告总数的35.31%。
尽管听起来是宏大命题,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却并不仅仅意味着地球物种家族中丢失几名成员,同样可能暴露出巨大的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敞口
世界经济论坛的一项研究发现,占据全球GDP总值一般以上的44万亿美元的世界经济价值产出中度或高度依赖于自然及其服务,意味着自然的退化对企业和金融系统的稳定构成重大风险,包括转型、物理、诉讼和监管以及系统性风险等。
各国央行也通过发布生物多样性影响和评估研究,承认生物多样性丧失是金融风险的一个来源。这些研究发现,金融机构持有的资产中有35%至54%高度或非常高度依赖生态系统服务。
例如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是食品生产的关键,许多药物源自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的天然化合物。据估计,最近生态系统服务的损失每年造成4万亿美元至20万亿美元的损失。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和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斯特凡诺·吉利奥的观点认为,除了物理风险之外,还存在针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监管反应的“过渡风险”。一个重要的例子是此前在蒙特利尔举行的COP15会议达成了一项国际协议,即到2030年将地球30%的面积置于保护之下。
这些转型风险会对经济活动和资产价值产生重大影响。如果管理不当,某些行业甚至可能会因风险暴露导致资产陷入困境。
不同部门对自然资本的依赖程度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监管生物多样性风险敞口也存在差异。
“例如能源公司提到面临与钻探和炼油活动相关的生物多样性转型风险,这可能会影响生态系统,并可能成为未来监管的目标,公用事业公司面临物种和栖息地保护的法规,房地产行业面临生物多样性高地区开发的限制,制药公司如果依赖生物多样性进行药物研发也会有更大的敞口。”斯特凡诺·吉利奥解释道。
根据他所在中心根据行业级暴露衡量标准的研究发现,生物多样性风险敞口最高的行业包括能源、公用事业和房地产,而半导体、软件和通信服务行业的风险敞口最小。
行业分布
华尔街见闻注意到,这种行业级的风险标准也适用于中国的情况。在世界经济论坛所定义的生物多样性面临的15项非气候导致的威胁中,均与以下三大社会经济系统相关:粮食、土地和海洋利用系统、基础设施和建成环境系统以及能源和开采系统。
金蜜蜂数据发现,采掘业披露生物多样性信息的报告占该行业报告总数的百分比最高,达到了65.19%。其他依次为综合业(61.11%)、交通运输仓储业(50.51%)、农林牧渔业(46.88%)以及水电煤气生产与供应业(45.69%)等行业。
出于这些行业的国情属性,从企业性质来看,2023年近七成(68.52%)中央企业在报告中披露了生物多样性信息,其次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占比62.50%和49.59%。
这还与积极回应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政策召唤密切相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列为重点任务并作出明确部署;《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目标和九大重点任务;《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长期目标,并围绕4大优先领域部署了27个优先行动。
披露生态保护制度的报告份数达到了519份,占报告总数的21.56%,与2022年相比占比翻了一倍,该指标披露的报告份数和占比均远高于其他指标。
从行业情况来看,由于国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采掘业企业参与生态修复,推动绿色矿山建设,进而使更多更好的实践案例得以涌现,采掘业披露生态保护制度的报告占比相较其他行业领先,为50%。
报告统计期内,披露减少运营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措施指标的报告份数达434份,占报告总数的18.31%,比例较2022年出现了小幅回落。
综合业涉及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交叉与融合。综合业披露减少运营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措施的报告占该行业报告总数的百分比最高,为55.56%,可以看出综合业注重将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纳入运营决策考量。
报告统计期内,披露倡导公众保护生态系统的行动的报告数量相较2022年也有较大增长,报告份数达383份,占报告总数的15.91%,数量和占比均较2022年(278份,11.99%)有所提升。
由于与消费端关联更为紧密,综合业披露倡导公众保护生态系统的行动的报告占比相较其他行业领先,为44.44%。其他依次为交通运输(28.28%)、水电煤气生产与供应业(26.72%)、采掘业(25.32%)、社会服务业(24.14%)等行业。
不过,报告统计期内,披露生态保护资金的报告数量和占比均略有下降。42份报告披露了此项指标,占报告总数的1.75%,比2022年降低2.65个百分点。生态保护资金仍是4个指标中披露数量最低的一个,占比亦处于较低水平。
报告中主要披露了生态保护资金投入的总金额数,亦有企业披露了特定实践案例的资金投入情况。从行业情况来看,综合业和水电煤气生产与供应业资金信息披露情况较好,披露生态保护资金的报告占比居前两位,分别为5.56%与4.31%。
据华尔街见闻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来源可以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 目前常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手段包括政府、金融和市场三大机制。政府公共资金通常包括财政投入、经济激励、取消对生物多样性有害的补贴等, 金融手段包括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 市场机制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生物多样性补偿、绿色产品认证、绿色供应链等。
但由于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公共属性, 面临着与现在的经济系统难以兼容、价值可能会被市场低估、缺乏明确产权、市场失灵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