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画家米莱娜·桑歇个展在沪举办,生命的在场与感性的流动

【编者按】《奔流》致力于推动上海与国际城市间的多元对话,2023-2024《奔流》首季的对话双城即为上海与巴黎。《奔流》将呈现从上海到巴黎、从苏州河到塞纳河畔的一系列中法人文交流活动,邀请读者“踏浪”同行。
2024年5月19日至8月25日,法国新兴画家米莱娜·桑歇(Milène Sanchez)个展“夜焰永昼”在上海之禾空间展开。米莱娜·桑歇在职业生涯初期便发展迅猛,此次系艺术在欧洲外的首次展览。
策展人柯梅燕(Myriam Kryger)汇集了艺术家于2023年创作的20件作品,其中多幅为大型画作。通过花卉和面孔,米莱娜·桑歇用变幻莫测的形状和色彩编排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生命力”是桑歇所关注的一生命之脆弱、嬗变,及无限可能和蕴含其中的难以言表都令她着迷。她的作品在暗淡与通透、模糊与清晰、明亮与晦涩之间游移摆荡,时隐时现,引人入胜。
图片
图片
策展人柯梅燕评价她的作品说:“如黑暗中的火焰般奔涌而出的花簇,超逸自身、在画布空间中弥漫的花束,因炙热的吻而带着一抹火光的模糊的面孔,如同浸没在波动连绵的水流中、转瞬即逝的女人身影,米莱娜·桑歇的每部作品均以一派奔涌而出的气象映入我们眼帘。真正的主题似乎是感性世界的奥义与在场之谜。米莱娜·桑歇的画作重新赋予感受性以充分重要性,邀请我们完全融入这个世界。”
图片
绘画,抵达感动眼睛之物,表达无限可能生命力
米莱娜·桑歇是思考型,也是直觉型艺术家。她退居内在空间,以更好地达致外在空间,任自己沉浸其中。她始终关切可见的相遇与感知问题,带着与其表面的腼腆截然相反的勇毅,与我们分享属于自己的现实。对于她这样对周遭世界极度敏感的人而言,“看”不是理性认知;“看”意味着睁开眼睛,让世界留下自己的印记。她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对于画作,自己十分强调感性经验的在场,只有将经历的感受彻底地吸收与消化后才能更好地表达。生命的在场与感性的奔流,这是中国人与法国人在艺术上的相似之处。
价值体现无需仰仗岁月累积,米莱娜·桑歇的人生历程即为明证。“花”常常是米莱娜·桑歇画作中主题,而这正是源自她的童年经验。在法国东部一座远离都会的小镇上,她借凝视花朵构建自己最初的目光。小镇有些晦暗,却因祖母的爱而被点亮。祖母是动荡童年的支柱,祖母花园中的花给予童年以光。祖孙二人每日一起观察花的长势。在成长过程中,博物馆离米莱娜很远,而这座花园成了她生命中的首座博物馆。与色彩的无限可能、生命演进、绽放与凋零、显现与消失的早期惊喜相遇,构成画家志趣的源泉。而花卉背后的生命力,亦是画家在画作中的永恒追求。“一朵花正为了生命,为了阳光,为了争动,也为了变化。”
图片
三朵朦胧的花,2023,布面油画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laire Gastaud
图片
无题,2023,布面油画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laire Gastaud
在展出的2023年创作的20幅大型与小型油画中,米莱娜·桑歇时常通过花卉,有时通过面孔,用形状和色彩编排出催眠般闪亮的舞谱,来表达她所感兴趣的生命力,以及背后脆弱、嬗变,与无限可能性。
图片
在冷热交织中,2023,布面油画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laire Gastaud
画作《在冷热交织中》没有任何叙事元素,我们无从得知是水池、河流抑或海洋。重要的是这些如水般的身体通过晦暗与透明、模糊与清晰、明朗与晦涩炼金术般的结合,构成身体的方式。重要的是这四个身影被同一种水涌似的、波浪般的运动穿越和连接,是色彩与光影的魅力,也是肩膀上闪现的白光和轮廓模糊的面孔。
米莱娜·桑歇刻意将形象模糊化,似乎通过远离现实以更好地接近现实。画家的上釉技术炉火纯青,以此创造出具有游移、飘逸气质的深度,制造神秘效果与宗教气息。
与水相连的意象与中国文化中水的内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之前从未来过中国的米莱娜·桑歇曾在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接触中国艺术,并通过电影影像等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而当真正有机会切身感受中国文化后,她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于是在得知展览将在中国展开时,她系统地查阅了大量关于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思想等的资料,这也为她的创作带来灵感。
重新形式与色彩的组合,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
写作与摄影一样,是米莱娜·桑歇艺术实践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做满笔记的本子中,米莱娜写道:“我视自己的主题如由色彩和光线构成、具有生命的物质。”她直接在画布上作画,没有预设草稿,没有构图,不知绘画会将她带向何处。但另一方面,她总是从一个意象出发作画,该意象通常是截屏,有时是拍摄或找到的照片。她无法根据自然、主题或脑海中的呈现作画。尽管以既有意象为出发点,她画的不是其所见,而是其所未见。她搁置描写与叙事,投入由光、形式和色彩构成的即兴舞蹈,让不可见从可见中涌现。她从不考虑绘画材料的工具性,引诗入画,以画运思,亦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追求在图纸之上一切灵感的自由发挥。
我们这个动荡不安、喧嚣的时代召唤人们为存在而愤怒、要求或揭发,米莱娜·桑歇则置身别处:她探索、颂扬世界的纹理。她有着凝视者、探问者和赞同世界的同时试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融入世界的人们的宁静。
图片
睁眼,2023,布面油画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laire Gastaud
图片
奔涌不绝 Ⅷ,2023,布面油画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laire Gastaud
何为真实?如何把握之?如何如皮埃尔·博纳尔所言,“不断找寻形式与色彩新的组合,以回应情感诉求”?这些都是萦绕米莱娜.桑歇的问题。她的绘画远离一切话语,抛弃叙事,为我们呈现纯粹在场的突现。其作品总是以近景呈现,没有地平线,无天地之别,取消一切内外之分,没有任何时空标志或丝毫故事情节。画家致力于捕捉感觉的稍纵即逝,留住瞬间,探测存在的奥秘。作为内在性绘画,其作品没有场域之外。没有任何外在性的可能。它们构成被悬置片刻的星群,亦契合“天人合一”的东方古老哲学理念。
以花为主题、充满魅惑的系列油画标题——《奔涌不绝》,能够概括米莱娜·桑歇的绘画理念:让奔涌持续,固定瞬间。“尝试穿越感性空间的人会抵达在一切事物中流淌的圣水。只需轻触圣水,他便会感到永生”。伊夫·博纳富瓦(YVES BONNEFOY)在《拉韦纳古墓》精彩散文中写下上述文字。绘画与诗歌有时能为我们提供蕴含在充盈的在场之中的永恒的意味,东西方文化深度交融与共振,或许这是米莱娜·桑歇所赠予我们的。
图片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为推进中法艺术对话与交流,ICICLE之禾于上海及巴黎的品牌文化艺术空间“之禾空间”举办中法当代艺术系列展览,展期跨越2024全年。这一策展计划由柯梅燕(Myriam Kryger)女士担任总策展人。
从2024年1月至12月,上海之禾空间将聚焦罗南·巴罗(Ronan Barrot)、米莱娜·桑歇(Milène Sanchez)、阿依达·凯巴迪安(Aïda Kébadian)与弗朗索瓦兹·佩特罗维奇(Françoise Pétrovitch)四位法国艺术家个展。与此同时,四位深受中国文化启发的艺术家笨笃(Benoît Vermander)、李昆武、司徒立与何曦,则将于巴黎乔治五世旗舰店展览空间相继呈现。该系列展览将实现中法两国艺术作品的互文与对望。
其中,上海之禾空间系列展览已列入由法国驻华使馆主办的「中法文化之春: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别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