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进校园——“金石刻初心”主题活动举办

日前, 由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协会组织的“金石刻初心”主题活动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一区外语楼举行。
图片
活动合影(北京青年报 崔毅飞 摄)
“初心”一词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刻于金石文物,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结晶。在五塔寺碑林中有一组乾隆阅贡院御制诗碑,碑文中一句“寄语至公堂里客,莫教冰鉴负初心”与当今时代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跨时空相遇,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激励人们坚守初心,笃志前行。金石是不朽的艺术,本次活动以金石上的“初心”为起点,探寻千百年来流转于金石之上的北京文化。
活动开始前,由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卢嘉兵,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李志成、王铭为开幕式致辞。活动分为文物宣讲与拓片实操练习两部分。
图片
卢嘉兵致辞(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协会 摄)
图片
王铭致辞(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协会 摄)
文物宣讲部分,由八位北京石刻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分别介绍了一件馆藏文物,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从不同的视角,生动解析了背后的历史文化。
王昕以“一套北宋的教具”为题,向大家介绍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碑残石与拓片。北宋时,古人就已铸造练习用铜人,内灌水银,外封蜂蜡,医师在学习时,以此练习针灸的准确度和力度,方便了医师素养的修行。《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当时全国通行的“针灸教材”,是宋代医学与针灸学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在明朝时它曾被当作修筑城墙的基石,填埋在了城墙地基下,可见政权更迭与王朝变迁导致了碑刻文物的坎坷命运,而金石也正因此成为历史的化石。
图片
王昕讲解《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碑残石(王铭 摄)
曹卜予和徐蔚晴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专业的大三学生,也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实习生,她们一位在北京城里,皇城根下长大;一位在东方明珠,维港之畔生活。曹卜予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钟鼓楼伴随着她长大,于是,她就馆藏“御制重建钟楼碑”进行了介绍。钟鼓楼位于北京中轴线最北端,“晨钟暮鼓”是北京市民对北京老城的记忆,御制碑碑文是重建钟楼的重要历史见证,生动描述了重建钟楼的意义,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徐蔚晴曾对沧州吴桥杂技进行考察,在实习中她发现,通过大运河,天桥与吴桥紧密相连,因此她向大家讲述了天桥与天桥双碑的前世今生。天桥双碑所刻的《帝都篇》《皇都篇》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图片
曹卜予讲解御制重建钟楼碑(王铭 摄)
图片
徐蔚晴讲解天桥双碑(王铭 摄)
赵祎惟介绍了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乾隆御制诗碑——清乾隆汇通祠诗碑。它位于北京中轴线西侧、京杭大运河漕运码头终点附近。这里初名镇水观音庵,郭守敬曾长期在此主持全国水系的水利建设设计,乾隆年代重修,更名为汇通祠后立御制石碑,为积水潭地区的历史变迁留下金石印证。在宣讲会上,赵祎惟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对京杭大运河的热爱与研究,这促使他结合大运河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
图片
赵祎惟讲解清乾隆汇通祠诗碑(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协会 摄)
杨威如、杨静如是分别在上高中和小学的姐妹。她们就“北魏太和造像”及其背后蕴藏的美学价值,制造过程中蕴含的“短缩法”等技术,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北魏太和造像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佛像是同时代石雕佛像的代表作,是中国雕刻艺术的典范,为隋唐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的重要资料。除此之外,宣讲者还详细讲述了该文物曾遭不法之徒偷窃,破坏的痛心过往,提醒参与者文物保护之路任重道远,体现了我国青少年文物保护意识的浓厚。
图片
杨威如、杨静如讲解北魏太和造像(王铭 摄)
张培红曾游历多国,在石刻馆参加志愿工作的过程中,她对馆藏“耶稣会士碑”的形制,花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耶稣会是天主教修会之一,耶稣会士在明清时期来华传教,他们把近代西方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又将中国文化带去西方,体现出中外文化不断交流,借鉴的过程。张培红老师结合她在多国游历的经历,以馆藏文物的科林斯式柱头为引,详细介绍了西方各式柱头变化的过程。为参与者带来了一场目不暇接的知识盛宴。
张培红讲解科林斯式柱(王铭 摄)
徐鹏是一位资深的气象解说员。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的第一桥,也是大运河沿线重要文物,它在古代都城的规划和建设中起到特殊作用,对保障都城的供给至关重要,它是通惠河上游的重要通水孔道,也是研究古代北京漕运的重要资料。徐鹏老师结合自己擅长的气象领域,对万宁桥的历史,形制设计,以及气象变化和材质导致的侵蚀进行了分析,让参与者了解“先有万宁桥,再有元大都”所言非虚。
图片
徐鹏讲解万宁桥(王铭 摄)
宣讲过程结束后,石刻艺术博物馆文创部的郭继华,指导参与者分组进行拓片实操练习。拓片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技艺,是记录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拓片就是将宣纸贴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金石不朽但仍有散失毁坏的碑刻,正因为有拓片传世才使得后世人睹得原碑刻的“庐山真面目”,感受金石艺术的风采与魅力。
图片
郭继华讲解拓印技艺(王铭 摄)
在郭继华的耐心指导下,参与者一步步展开具体步骤,学习拓印技艺。首先,需将拓印部位清扫干净,然后使用软毛刷在拓印部位刷取白芨水并涂抹均匀,随后将塑料薄膜覆盖至拓纸上,使用生宣进行拓印,拓印后,进行保护措施以免破裂,然后在拓纸上涂抹墨水,最后从拓体上揭下拓片,使其自然晾干。
图片
参与者使用白芨水将宣纸黏在了石碑上(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协会 摄)
拓印的石碑,是馆藏文物的复制品,题材,形制不一,有的上书古诗文,有的印有佛足,这些文物,往往被游客忽视,而在拓印的过程中,参与者与文物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则能细细品味其蕴藏的时光。
图片
佛足拓片(王铭 摄)
图片
《烟波钓徒》拓片(王铭老师 摄)
图片
手捧“初心碑”拓片作品的李志成 (王铭 摄)
活动中,讲解员的娓娓道来让学生们追寻到金石之上的历史“初心”,通过体验拓片技艺,体会文化的传承。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