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抑制“金融空转”,关键在治理金融短期化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以套利为目的,让钱在金融系统里“击鼓传花”,就是所谓“金融空转”。其结果是:钱的价格(利率)越传越高,最后给到实体企业手里。
如果一笔资金在金融系统里不停地倒手,从而抬高了资金价格,央行压低利率、压低信贷成本的努力,以及货币政策效率都会大打折扣,这就是所谓“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整个过程中,一面是央行不断压低短期利率,另一面却是企业因信贷成本太高而拒绝增加信贷。所以,决策层不断强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而且最近更多在强调:抑制“金融空转”。
一般而言,人们都会把“金融空转”的板子打到金融投机者的身上。对不对?当然说没错!但我们更需要看到的是:“金融空转”之所以大行其道,关键是金融市场给了“空转套利”的空间。
金融为什么出现“空转套利”的空间?金融短期化。也就是现在流行的那个说法:中国金融“不缺资金但缺资本”,或者最近说得很多的所谓“钱多本少”。为什么“钱多本少”会导致“金融空转”?因为短钱多则便宜,长钱少则贵。这使得“短钱借新还旧地滚动,把短钱接成长钱”,其间就有套利空间,导致“金融空转套利”。
所以,治理“金融空转”,必须首先治理金融短期化,构建金融长期化、资本化的市场趋势。试想,如果长期资本丰沛而廉价,那短钱和长钱之间还有套利空间吗?
如何构建金融长期化、资本化的市场趋势?首先要从央行做起,改革货币政策方式,以基础货币的充足化、长期化推动金融的长期化、资本化,这是基础。如果沿袭过去那种依托货币乘数提高去推高M2增速的做法,金融短期化和金融空转会越发严重。
应当看到,央行强调“释放长期流动性”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长期流动性”的投放力度是否足够?应当说,如果中国金融市场“空转套利”问题依然严重,说明“长期流动性”投放力度尚未达成金融长期化、资本化目标。
当然,我们并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毕竟,市场认知和预期转变需要过程。比如,如果“长期基础货币”投放力度过大,以致M2因短期借贷需求大幅走低而增速变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市场是否可以正确理解这一过程?是否可以习惯这一过程?又依据什么数据判断市场流动性是否充足?总之,一系列新情况需要市场逐渐适应,所以“长期基础货币”的释放脚步需要适中,而避免过犹不及。
但无论如何,消除金融短期化和空转套利需要央行从货币机制上加倍努力。尤其需要多向市场解释,让市场尽快理解金融长期化、资本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表面异常、实则正常”的金融现象,从而加快金融长期化、资本化进程,让金融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
责编: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