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淮安祖茔地今貌

图片
出天时晋国际大酒店北门,上永怀东路,向左步行片刻,一块镌刻着“周恩来祖茔地”六个大字的巨石出现在眼前。巨石后面不远处,立有一座“怀恩亭”,亭里的石碑上一面刻有淮安市官方1998年1月8日撰写的“周恩来平祖坟碑记”,另一面则刻录了周恩来1958年6月29日写给中共淮安县委“关于平祖坟的意见”。读着淮安市委、市政府的碑记,看着周恩来亲笔书写的平坟意见,思绪万千。
图片
图片
 淮安,是周恩来的老家。之前,我曾经多次前往淮安,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和周恩来故居。纪念馆的瞻台、主馆、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广场和仿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都印刻在了记忆之中。周恩来生平业绩陈列馆常年有“人民总理周恩来”主题基本陈列,展陈的成千上万件/套藏品,再现了周恩来的生平业迹,足以让人们感受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和无私奉献。
故居,是周恩来十二岁以前生活过的地方。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为青砖瓦木结构平房。宅院里的老井里,甘泉不绝,书房和卧室等也都保持原貌,令人倍感亲切。
周恩来祖茔地,则向我们讲述了又一个“人民的好总理”的故事。
位于淮城东郊的闸口村夏庄组的祖茔地,面积不足一亩,安葬着周恩来的祖父母、嗣父母、生母等13位亲属的遗骨。坟地,是周恩来的曾祖父周樵水当年迁居淮安的时候买下的。如今,周恩来祖茔地的周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现代都市景象。
据介绍,周恩来未满周岁就过继给了嗣母陈氏。陈氏才学出众,是周恩来的文化启蒙老师。安葬嗣母是10岁的周恩来当家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1907年生母去世后不久,周恩来的嗣母陈氏也在清江浦去世。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做工,周恩来兄弟3人一下子失去了依靠,直接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周恩来领着两个弟弟(一个9岁,一个4岁),扶着陈氏的灵柩,乘船返回淮安,借债将陈氏安葬在周家的祖茔地。
周恩来对嗣母陈氏的感情很深,1941年周恩来曾表示,希望抗战胜利后能到母亲的坟前扫墓。1950年他又深情地回忆:“1946年,我在南京。南京离淮安只有300余华里,我很想回淮安老家看看,因为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的坟……”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平坟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周恩来率先垂范。1958年6月29日,他曾亲自写信给当时的淮安县委,信中有关祖坟的内容是:我家有一点坟地,落在何方,我已经记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坟,有人认出,请即采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征求我的意见。我先函告为证。
当得知祖坟已经平掉后,他非常满意,从工资中拿出70元钱给生产队寄去,汇款人一栏里端端正正地写上“周恩来”3个字,在附言一栏内还有几行清晰的小字:“此款支付生产队平坟工资和赔偿青苗损失费。”
周恩来还督促平掉了家族在重庆、绍兴的两处祖坟。
图片
“怀恩亭”下,一片油菜茁壮生长,菜头上朵朵金花飘逸清香,几只蜜蜂飞来飞去忙着采蜜。有四五位老人正在自拉自唱,琴声悠悠,歌声朗朗,诉说着对“人民的好总理”思念与敬仰。
周恩来平淮安祖坟,饱含了他无私奉献、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周恩来是全国人民的心中一座永恒的丰碑。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走出茔地时,电视纪录片《百年恩来》主题歌在耳边响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吕晓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