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血管病为何让医生左右为难,还要和病人商量着来?请看此文

之前,张医生和朋友们聊过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就是没病防止犯病,张医生在作品里反复提到,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达到10%的时候,我们的预防措施要有所加强。聊到这里,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朋友们想没想过,我们为何要进行风险评估,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图片
有一定医学知识的朋友都知道,心血管病的发生是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发生风险不仅取决于某一个危险因素的水平,还取决于多个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多重危险因素协同作用,可显著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也正因如此,在心血管病防治中,孤立控制单一危险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对心血管病总体风险的综合评估。如果您的注意力只是放在了其中某一项危险因素上,得到的结果只能是按倒了葫芦起来瓢。张医生总是强调,不能做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生,就是这个道理。
聊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心血管病总体风险评估的概念,它是指:根据心血管病多种危险因素的水平和组合,去判断或预测一个人或一群人未来5年、10 年,甚至余生发生心血管病急性事件的概率。 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决策的基础。没有了这个策略,我们的预防措施就无法精准的实施。甚至会导致南辕北辙的结局。
图片
所以,风险评估应一定要在启动干预措施之前进行, 依据总体风险评估的结果去确定一位朋友患病风险的等级,以此来决定干预措施,对不同的风险等级给予相应强度的干预,最大程度地提高收益。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过度治疗造成的危害,同时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节约医疗费用。我们尽量不要去做无用功,即使是大工治未病,也不能用力过猛,对吧?
聊到这里,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我们到底是如何进行风险评估的呢?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分3步走:
第1步:我们要评估病人10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是否为高危。怎么评呢?只要满足下列任意1项的朋友10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都会超过10%,就可以判定为高危 :(1)糖尿病,这个咱们之前就说过,只要血糖够糖尿病的诊断了,您就是高危病人;(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4.9mmol/L ;(3)慢性肾脏病3/4期;(4)正常高值血压,同时合并3个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男性≥45 岁、女性≥ 55岁;(5)高血压合并≥1个危险因素。
图片
如果被定义为高危病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直接进行相应的预防,无需再进行第2步和第3步的评估。因为已经是高风险了,没有什么好商量的,直接上比较高级别的预防措施。对于非高危的病人,我们再进行下一步评估。
第 2 步是:为了评估10 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是否为中危。对于不符合高危条件的朋友,符合下列两个条件之一的,可以被定义为中等危险的病人:
(1)正常高值血压合并上述3个危险因素中的2个;这里稍微多说一下什么是正常高值血压,它是指收缩压在130-140mmHg和/或舒张压在85-90mmHg之间,是一种介于正常和异常的中间状态
(2)高血压不合并危险因素。
图片
这类朋友10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一般会处于 5%~10%,在医学上被定义为中危病人。那些第一步和第二步都不符合的朋友就属于低危。看上去,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为何还有第3步呢?这是因为,对于10年中危的朋友,我们还需要评估他的余生风险
第3步:对于10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为中危,且年龄 <55 岁的朋友,只要满足以下任意2项者,余生将有30% 以上的概率发生心血管病事件,属于余生风险高危,这些条件包括: (1)收缩压 ≥160mmHg或 舒张压≥100mmHg;(2)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2mmol/L;(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4)BMI ≥28 kg/m2 ; (5)吸烟
朋友们看了这些评估办法,有没有一种感觉,好像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面对每位朋友的实际情况时,可能更为复杂。尤其是面对中危的朋友时,是难以权衡治疗风险与获益的, 有时是否启动干预措施,决策起来真的很难。很多时候,医生需要和患病的朋友一起商议,才可以做出最后的决定。
图片
总的来说吧,所具有的风险因素越多,就越倾向于高危,就越应该启动干预措施,反之亦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低风险的朋友,可暂不考虑药物干预 。
今天的内容就先聊到这里,如果您有其他的意见,可以在讨论区留言,张医生会根据留言的内容规划以后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打造一个干净、有担当、不断进步的健康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