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济苍生,谢谢您来过!三周年,今天一起缅怀吴孟超院士

图片
2021年5月22日,99岁的吴孟超院士走了。那几日,人们的哀思,穿过淅淅沥沥的细雨,回荡在黄浦江畔。
今天,吴孟超离开我们整整三年了。青浦福寿园里,他和爱人吴佩煜的铜像静静伫立着。铜像被蓝白色的气球包围,下方摆满花束。鲜花的一旁是吴老的右手手模,这只手的食指、无名指关节异于常人,是他经年累月与手术刀并肩战斗的痕迹。
一大早,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上百名医护来此开展悼念祭扫活动。祈愿树前,大家在气球上写下对吴孟超的思念并统一放飞。数位医院专家教授和医护人员在现场讲述了和吴孟超的故事,并“汇报”自己取得的成绩。
“2017年春节假期刚结束,我陪吴老看门诊,有一位三岁多的小女孩,诊断是晚期肝癌伴多发肺转移,在外地看了半年多,病情却一直在进展。小女该很可爱,眼睛大大的,也很听妈妈的话,乖乖地坐在诊室的凳子上,吴老请了全院会诊,给了她最好的治疗方案,还对她母亲说‘现在能用的药物实在是太少了,如果有新药的话就第一个给她用’,她的母亲非常感激。随即吴老又对我们说,‘看来肝癌药物研发还是要跟得上手术的速度’。”在现场,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外六科主治医师孙居仙回忆起这件事。
孙居仙在墓前向吴老“汇报”,自己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研究方向也改为肝癌伴肺转移的综合治疗。去年终于成功地将中国特有的静脉化疗方案进行了改良,一线和二线治疗晚期肝癌合并肺转移均获成功。该项目形成的文章发表在影响因子39分的SCI杂志,还申请了多项专利并转化成功。他说:“虽然我们没有救成那个小女孩,但是我们现在可以拯救千千万万个像她一样的孩子和病人了。”
图片
图片
肝癌,是吴孟超的“心头大患”,他曾说,毕生夙愿是“愿天下再无肝癌”,为此他战斗了一生。吴孟超百年诞辰前夕,吴玲曾向记者展示过他生前的日记。一本日记记录一年,每本都扎扎实实,每行都工工整整,写满了他对党和军队的赤诚,对医院和人民的热爱。
从医70余年,吴孟超推动中国肝病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他倾尽一生,主刀1.6万余例手术,救治2万多名患者。90岁生日那天,这位“中国肝脏外科之父”仍亲自主刀,连做两台手术;97岁时,他还完成了一台高难度手术。他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陵园内安静肃穆,在悼念活动现场,吴老家属用绢布轻轻擦拭吴老铜像和墓碑。在女儿吴玲眼里,父亲一辈子都停不下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是他一辈子的习惯。80多岁的时候,家人都认为他该休息了,但他不肯,还在想怎么实现医院第四次腾飞发展。他跑了上海很多地方,2015年新的医院终于在嘉定落成时,他已经90多岁了,还继续忙着新院建设、科学中心开张、人才招聘等多项工作。
吴玲说:“父亲一辈子都很认真,写日记是这样,生活是这样,工作更是这样,病人的病情如何,每一刀开在什么位置,甚至家庭状况怎样,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总说,做医生,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都退休了,父亲还没退休,看他那么大年纪,还在兢兢业业地工作,我们心里也很感动。”
2019年3月15日,吴孟超和往常一样,依然是9点多起床,下午做了一台中肝叶3厘米肿瘤切除手术。当天日记的右上方,他标注着“手术一台”,还用红黑两色笔画了圈。那时他可能还未意识到,这台手术会是自己从医76年的最后一台。无影灯下,身材瘦小的他埋在一群高大的助手们中间。他稳稳地站在手术台上,双手依旧灵活有力。40分钟后,肿瘤被顺利摘除。在护士搀扶下,他走出手术室,脚步略显蹒跚。此时,他已97岁。
年纪渐长后,每次手术,医护人员总要在他身后放把椅子,让他累了可以休息一下,但手术结束前他从没坐过。有次术后,他默默坐在椅子上,叹了口气:“力气越来越少了,确实累了。”护士劝他累了就少做点。他说:“再累也得做啊!你看这个病人,才20岁,大学刚读了一年。”
图片
《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形容吴孟超: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后辈们一直牢记着他的教诲:“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吴老一直要求我们不仅临床上要做好,科研上更要会说、会写,要敢于挑战医学难题,要勇于创新实践。吴老对于后辈的提携和爱护,我们无以回报,只能以更优异的成绩来回应这殷切期望。”孙居仙说:“吴老‘愿天下再无肝癌’的心愿,该由我们这一代接续完成。‘吴孟超星’不知疲倦地散发着光芒,会永远地指引着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