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撒哈拉”到“毛乌素”万里“取经”|30位非洲专家学者点赞榆林治沙

初夏时节,陕西榆林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非洲的30位专家学者,他们不远万里来到榆林考察学习治沙经验和做法。他们被所见所闻所震撼,“excellent(极好)”“great(伟大)”“amazing(神奇)”等词语频频脱口而出,不时竖起大拇指,点赞榆林治沙。
“It’s 40 by 40 by 40。”(挖坑的尺寸是深40厘米、宽40厘米、长40厘米。)“Like this?yeah……” (像这样子?是的。)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小壕兔义务植树基地,在认真听取工作人员讲解植树要领后,非洲友人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动起手来,挥锹挖坑,放苗填土,做得一丝不苟,有模有样。他们是来自尼日利亚、埃及等8个国家和非洲联盟的30名生态和环保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此次来榆是考察学习榆林防沙治沙的经验和做法。
25岁的环境保护专家米卡• 阿斯梅罗姆,来自厄立特里亚,在亲手栽好一棵樟子松后,她特地拿出手机拍照留念,难掩兴奋:“非常激动!这是值得铭记的一刻。榆林太美了,希望以后能再来这里,相信一切会变得更好。”
四天的考察学习,他们先后来到榆林治沙所、小纪汗林场、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和小壕兔光伏、风电项目等地,实地了解榆林防沙治沙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就。
在榆阳区小纪汗林场,登上瞭望塔,俯瞰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樟子松林,弗里敦商业论坛主席詹姆斯•穆罕默德直言:“将一片荒沙变成一个林区,非常了不起,我被深深震撼,难以言喻。”
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如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是非洲专家们此次关注的重点。在毛乌素植树造林基地,他们对长柄扁桃、牛肝菌和松茸菌等沙地特色种植表现出浓厚兴趣,一边提问,一边认真拍照记录。
非洲联盟委员会项目协调官保罗•埃尔维斯多次来到中国,学习沙漠治理和产业发展。榆阳区小壕兔光伏、风电项目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参观了光伏风电场,榆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应该把宝贵的经验进行分享,推广到更多地方。”在他看来,非洲土地辽阔,光照充足,发展光伏产业潜力巨大,希望在这一领域与榆林建立合作关系,帮助非洲发展。
据了解,此次榆林考察学习是商务部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非洲国家“绿色长城”建设专题研修班的重要内容。四天的行程满满当当,颇为丰富,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参观学习,得知曾经的榆林黄沙围城、风沙肆虐,目睹如今的榆林树木成林,绿意盎然,专家们大为震撼,称赞不已。
榆林的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的0.9%提升到现今的36%,沙化土地治理率高达93.24%……一组组数据,让埃塞俄比亚季马大学高级技术顾问德雷杰•塔非斯感到不可思议,直言:“这里曾经像撒哈拉沙漠一样,但是现在看起来就是沙漠绿洲,一切都因为榆林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我非常荣幸能够能亲眼目睹这一切。榆林的荒漠化防治,是非洲学习的好榜样。”
“inspire!It’s can be done!(非常鼓舞人心,这可以做到!)”谈及数日来的所见所闻,非洲联盟委员会专家顾问约翰•迈西亚斯脱口而出。在他看来,榆林人民做出巨大的努力,成功改善了环境,非常了不起,“榆林应该分享成功经验,榆林模式可以在其他国家进行推广。”
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东非区域办公室项目管理官员葛瑞迪恩•卡萨巴极为称赞的是,榆林不仅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而且工业经济也实现了大发展,非常不易,值得学习。
榆林市林草局法规科教科科长武凤全程参与了这次考察学习,她告诉记者,非洲专家们每到一处都积极提问,认真记录,非常珍惜这次机会,让她深刻印象。武凤表示,非洲是全球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非洲专家来榆林考察学习治沙经验,是对榆林治沙工作的高度肯定,也证明了榆林治沙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也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通过这次活动,能够与他们分享榆林治沙的成功经验,也希望他们把榆林好的经验和做法带回到非洲,为荒漠化治理提供借鉴。”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