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客家“非遗茶”创新融入基层调解室破解治理难题

暮春时节,阳光洒在农家小院里。茶叶坳村庆桦一家,围坐在木桌旁喝茶聊天,田园之色与和睦之美,勾勒出一幅温馨之画。
此前,这个重组家庭,因家庭琐事矛盾升级,一度陷入崩溃的“临界点”。村委会客家盖碗茶文化调解室里,一碗茶,一炉香,伴着古乐舒缓之音,两夫妻你一言我一语摆起了“龙门阵”。调解员一边安抚一边疏导,几次调解后矛盾迎刃而解。
这场调解的“文化味”十足。舒气沁心的沉香,解郁减压的古乐,香甜悦情的茶汤,创设了一个客家茶文化调解空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社会基层治理创新融合,呈现出“非遗”保护和社会基层治理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赣州南康区龙回镇茶叶坳村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地方。
“茶道”化结
庆桦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是龙回镇茶叶坳村村民。20年前,他和妻子离婚后,与小他几岁的春茗,重组了新家庭。庆桦原有一子,两人婚后再育一儿,本是坎坷后的幸福,但却出现新忧。
庆桦与前妻之子,成年后学徒谋生,却不幸意外离世。所获赔偿款如何处置,两夫妻产生了分歧。此前,两人因性格不合,平时本就争吵不休。这次变故,再次引发矛盾,继而矛盾升级,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两人还动起了手。
一次争吵中,庆桦被春茗抓伤了脸。崩溃之余,他拨通了村里党支部书记杨忠详电话,希望出面调解家庭矛盾。了解了矛盾的来龙去脉,杨书记多次拨打春茗电话,希望她到村里的调解室坐坐,但都遭到了拒绝。
图片
风和日丽的晌午,杨忠详亲自上门,请春茗一家到调解室喝盖碗茶。窗外微风吹拂,空间里回荡着古乐《喜洋洋》《步步高》,让所有人都心静舒畅;沉香袅袅,解郁香气弥漫;盖碗里放进桂圆、枸杞、葡萄干、核桃仁、茶叶,还有芝麻、冰糖、玫瑰酱等,一壶水冲泡开,茶香醉人。
“来来来,尝一下,这是客家盖碗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呢,你们感觉下味道怎么样?”杨忠详一边介绍茶文化,一边端起盖碗邀请夫妻俩一起品尝。
沐浴在舒缓空间里,夫妻俩喝了几口茶,皱起的眉头逐渐舒展了。春茗也觉得茶味甜香,再听调解员开个玩笑,忍不住笑出声来。见气氛恰到好处,杨忠详和春茗拉起了家常:“我遇到过不少闹矛盾的夫妻,其实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没啥大不了的。其实,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看看旷野,和姐妹聊聊天,心情能缓解不少呢。”
杨忠详的共情,一下拉近了两人的关系。春茗打开了话茬子,开始数落起庆桦的种种不是。杨忠详给庆桦使了个眼色,他开始嬉皮笑脸地赔不是,一直念叨着“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
一个发牢骚,一个陪脸笑。音乐声和茶香里,两人没了针锋相对。这时,杨忠详又跟庆桦说:“你是个大男人,女人发发牢骚很正常,她发泄完了也就没事了,你平时多哄哄她……”
你一言,我一语。调解室里,氛围逐渐变好了。杨忠详书记也两边调和,这对夫妻也放下了此前埋怨,推心置腹地沟通起来。现场遇到争议,就请调解员分析解决。两个多小时,盖碗里的茶汤淡了,矛盾也逐渐化解了,夫妻间的“结”解开了。
一解“路开”
新世纪初,茶叶坳村村民良诚,将自家5亩山林出售。几年前,买家贵山将其建成了厂房。山地呈不规则形状,建完厂房后出现边角空地,良诚将边角地“霸占”种树,由此双方发生矛盾,还拦堵出行主道并多次争吵还报警。
图片
茶叶坳村党支部书记杨忠详得知此事,第一时间到现场调解,但双方情绪激动致无果。查阅资料,走访年长村民,得知这个区域本有一条村道。于是,杨忠详提出一个方案:恢复原来的村道,自此边角地“集体化”,但良诚妻子不同意。
双方被约到茶叶坳村客家盖碗茶调解室,还请来了村里的老党员、老支书、法律工作者等。沉香袅袅,空气安静了下来。调心静气的音乐,让所有人心情都舒缓了。村干部端来了盖碗茶,红的,绿的,黄的,一碗芬芳之茶,山泉水冲泡后,散发出茶果之香。
“喝茶,喝茶!”杨书记张罗着,“都是本乡本土人,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没啥解决不了的事儿。”
看着气氛不错。杨书记再次提出了调解方案——恢复原来被占的村道,双方都让个步,就算是你们做公益了,“都是功德无量!”就这样,经过多次调解,气氛一次比一次好,双方同意了“复路”的方案。
图片
如今,茶叶坳村那块边角地,已恢复成一条宽5米,长约20米的村道。春日里,阳光明媚,厂房里热火朝天,厂房外车来车往,一幅和谐乡村之景。
“陈仇”茶化
几日前,元高在村口碰见了元平,他打了声招呼,还聊了会儿天。而在此前,他们见面就吵架,甚至冲到家里敲窗砸门,两代人的矛盾持续了20多年。这一切,都与村里的一块宅基地有关。
20世纪80年代,当地实行分田到户政策。茶叶坳村一块500平米宅基地和100平米菜地,本属元平家所有,但其父辈与元高父辈口头“协议”换地,这块宅基地归元高家所有。当时没有相关手续,10年后两家发生争执,元平家称该宅基地系其所有要建房,但遭到了元高拒绝;元平家100平米菜地,也由元高占用。双方因此产生矛盾。
“这块地从上世纪90年代争到现在了!”据茶叶坳村委会干部回忆,“他们父辈争地吵架,后来儿子又开始争,两家人吵架打架10多次,报警都有5次,他们的纠纷让警察都头疼,有次还打伤了人,砸坏了门窗。”
图片
这几年,茶叶坳村用好传统文化,在基层调解室拓展功能,融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客家盖碗茶,将客家茶文化与基层调解创新融合,形成了一套传统文化、心理学、社会学等为一体的基层调解创新理念。
调解员们查阅资料、走访关联人物、分析矛盾根源、寻找解决方案。在客家盖碗茶调解室里,沉香和古乐营造出舒缓和谐氛围,两家人坐在了一起,乡镇干部、村干部、老书记、知情人都来了,每人泡一碗客家盖碗茶,边喝边拉起了家常。1个多月时间,调解了10多次,气氛一次比一次好,双方诉求也靠近了不少,矛盾化解有望。
终于,元高和元平达成共识:争议宅基地让给元平建房,菜地由元高继续种菜,元平向元高补偿损失1.2万元。两家人在调解室握手言和,还一起吃饭敬酒。持续20多年的邻里矛盾,极有可能一触即发成为大问题,但在客家文化与茶香里,演变成了一段“调解佳话”。
文化之责
据相关资料显示,盖碗茶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史的迁徙,让西北的茶文化,来到了客家摇篮——赣州。黄河之水孕育的果干,与“章贡之水”滋润的茶叶、芝麻,在甘甜沸水冲泡下,缔造出了江南的盖碗八宝茶。又有古窑的瓷器,描绘着清新典雅,“一片叶子”的情韵,尽显南北文化融合之光。赣南的盖碗茶,赋予了客家独特情韵,是先祖对远乡的留恋,亦是对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赣南盖碗茶,如今取名为“客家盖碗茶”,已成为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片
2023年初,客家盖碗茶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刚及江西南芳律师事务所律师团队,创新提出将客家盖碗茶习俗与社会基层治理有机融合,通过客家盖碗茶独有的“环境空间”,即传统空间布局、香道味觉释放、古音乐听觉渲染,加之客家盖碗茶果香清甜之味呈现,设置了一个视觉、嗅觉、听觉、味觉等融合的轻松愉悦空间,有效降低矛盾双方的紧张或愤怒情绪。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秀青年工作者武厚博士分析,客家盖碗茶作为非遗项目,从传统文化角度看,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盖碗茶不仅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体现。在调解矛盾时,引入客家盖碗茶,实际上是在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营造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当事人放松心情,冷静思考,从而更容易达成和解。
武厚博士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看,环境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客家盖碗茶的空间布置、沉香静心功效、疏肝解郁古音乐以及甜香盖碗茶的味道,共同构成了一个温馨、宁静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紧张情绪会得到缓解,心情会变得轻松愉快。这种心理状态有助于当事人更加理性地面对矛盾,减少冲动和过激行为,提高调解效率。
武厚博士还认为,从社会学角度看,传统文化调解理念强调以和为贵,追求社会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睦。客家盖碗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融入调解实践,体现了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调解员可以更加关注当事人的感受和需求,通过倾听、沟通和协商,帮助当事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创新之光
茶叶坳村位于龙回镇西北部,是龙回北大门,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602户1976人。近年来,茶叶坳村充分发挥区位、山林多适合发展果业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好。经过多年发展,全村有家具产业园区1500余亩,家具企业260多家,年产值近100亿元,建成生态果园4000余亩,并抢抓机遇发展农旅产业,积极融入南康城区十五分钟经济文化旅游圈,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村。
“前些年因产业发展较好,外来流动人口多,导致民情复杂,村里各种矛盾也比之前多,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龙回镇茶叶坳村党支部书记杨忠详多次参加矛盾调解,“基层矛盾其实都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调解是重要的化解手段和途径,现在调解室创新融入传统文化,调解效率确实得到了提高。”
图片
“茶叶坳村不仅产业基础好,还创新治理理念,这两年创办的客家盖碗茶文化调解室,将传统文化和社会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取得了突出效果。”南康区龙回镇党委书记赖肖多次调研指导调解室,“这样的创新具有文化性、科学性、治理性、高效性,我们已经在全镇布局推广‘客家盖碗茶调解室’,让更多的基层组织受益。”
全国优秀律师、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江西省律师协会会长廖泽方分析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家盖碗茶项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和传承。乡村社区调解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文化,在促进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社会文明等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出特殊的功能作用。(因涉及个人隐私,文中调解当事人均为化名)(文:杨茹淇 图:刘坪)
【来源:江西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