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人物|观鸟爱好者赵海璇:用镜头定格456种鸟类的身影

5月4日,在临沧市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凤庆县片区海拔2700米左右的竹林深处,一只细嘴钩嘴鹛在地上取食。随着观鸟爱好者赵海璇按下相机快门,留下了细嘴钩嘴鹛在凤庆县境内的第一次影像记录,也填补了我国“细嘴钩嘴鹛”亚种的空白。
图片
细嘴钩嘴鹛
缘起
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成长环境
在观鸟圈,赵海璇有一个代号——星尘。他说:“之所以给自己起这个代号,是在看了《三体》之后,感觉整个人类历史在宇宙面前微如尘埃,至于小小的个人,更是微小得不曾存在。”
图片
说到与鸟的缘分,赵海璇说;“这应该源于年少时成长环境,凤庆县乡村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祥和景象,让人变得纯良与乐观。”
2005年,赵海璇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之后一直从事景观设计行业。2015年,赵海璇在合肥市主持设计了一个鸟类为主题的公园——南艳湖公园,开始对鸟类有所研究和接触。
2019年,赵海璇从朋友的望远镜里面观察了公园的红耳鹎、夜鹭等一些鸟类,发现和平时肉眼看到的完全不一样。鸟儿们拥有多样的颜色和细节,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也让彼时正处于事业低谷的他得到疗愈……
图片
红耳鹎
2019年12月底,赵海璇回到家乡。沿着穿过凤庆县城的迎春河观鸟,成为赵海璇的日常活动。与鸟儿接触多了,赵海璇逐渐喜欢上了它们,并开始用镜头记录临沧的生态变化,以拍摄野生鸟类为重点。只要时间精力允许,他每天都要去拍鸟。
坚持
拍鸟过程总是充满惊喜
临沧市地处我国主要地理单元和动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生境和植被类型丰富,鸟种极为丰富和活跃,这为赵海璇观鸟和拍鸟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素材。
图片
冠斑犀鸟
拍鸟是繁重的艺术生活方式,需擎着超长镜头的相机瞄准数百米外警觉的鸟儿,往往还会空手而归。“当超长镜头把几百米外的鸟儿‘拉回来’,那动人的画面,能让人心生柔情,感受到自然造化的绮丽。”赵海璇说。
拍鸟过程总是充满惊喜的。赵海璇记得,那是一个滂沱大雨的下午,在凤庆县两岔河水库的,他就看见了平时难见的鸟。“我坐在车里等雨停,就在天开始慢慢亮起来的时候,我抬头就看见两只褐渔鸮明晃晃地站在正前方的攀枝花树上看着我。”赵海璇回忆道。
图片
褐渔鸮
随着镜头里的鸟类越来越多,赵海璇慢慢熟知了各种鸟类的名字、物种和习性。“很多人认为到了晚上,鸟会回到固定的巢过夜,实际上大部分的鸟只是在繁殖季有固定的巢穴。而在非繁殖季,大部分鸟找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蹲着过夜,大部分是较隐蔽的树上或者灌木丛。在繁殖季,中小型鸮类大部分是住在树洞,比如领角鸮、红角鸮;大型鸮类主要是土洞或者岩石洞,比如褐渔鸮;而蜂虎类大部分则会在土壁上打洞繁殖,在昌宁湾甸有一个土壁,有上百只栗喉蜂虎打洞繁殖,蔚为壮观。”说起鸟儿,赵海璇滔滔不绝。
图片
栗喉蜂虎
“体力的消耗、聚焦的欣喜、遭遇的风险,都是与鸟相伴的幸福。”2020年至今,赵海璇跑完了临沧的八县一区,并用镜头记录下了456种鸟。在他的努力下,临沧的鸟种记录在“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的排名从倒数第二,跃进到第六位。2022年,凤庆县成为全国鸟种记录增加最多的县份。
憧憬
增强人们爱鸟护鸟的意识
近年来,在临沧市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赵海璇有意识地真实记录鸟类的生存状况和临沧生态环境,想要用丰富生动的影像来唤起更多人对鸟类生存状况的关注,唤醒社会大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图片
绿孔雀
“大部分人对生态的理解是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水。实际上鸟类的生存环境是多样的,比如大面积泥地滩涂,灌木丛和高草群落,河道的石滩沙滩等。所以,我们要注重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赵海璇说。
图片
彩鹮
为了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展示临沧的自然生态和鸟类资源,赵海璇还注册了名为“向自然学习吧”的微信公众号。赵海璇还一直憧憬着,将来整理好自己拍的照片,出一本书,图文并茂地讲述鸟的生活,通过鸟儿们的萌态、自然的生活,让人们感受生命教育,从而增强人们爱鸟护鸟、爱护环境的意识。
图片
大灰啄木鸟
“我现在就三个目标:通过观鸟这件事,摸清临沧鸟类概况;通过观鸟和鸟类科普等活动,带动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可能的话,通过观鸟来探索乡建乡创,带动部分家乡人增收。”赵海璇坚定的说。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罗宗伟 通讯员 李延源 文 赵海璇 供图
一审 熊波
责任编辑 袁熙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