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年轻人耗时两年,办了一个展来“树”说苏州

古人云:“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不管人如何变,树一直在。苏州,一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江南古城,拥有2307株古树。它们是大自然的历史长卷,记录着每个时期的苏州变迁,见证着一代代苏州人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
“生长是树必须要做的事,亦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近日,“树碑立传——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特展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展出,作为展览的全程参与者,志愿者周缘在展厅致谢墙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参与布展的绝大部分志愿者很年轻,都是95后或00后,通过实地寻访古树,大家对城市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感受到自身的进步和成长,这即是“生长”。
图片
萌生想法,要为“树”办个展
即便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人们对于“树”的关注,仍是少有,“为树立传”更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命题,不过,吴文化博物馆做到了。
5月19日,“树碑立传:吴中的古树名木”特展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全国首个以“古树名木”为主题的博物馆展览,以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为核心,聚焦本乡本土长期以来不被关注的“树”的命题,激发观众对自然的热爱,唤起观众对保护本地古树名木的自觉。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吴文化博物馆开馆以来准备时间最长的一个展览。
其实早在2020年,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为吴县文物数字展对传统村落进行考察时,就发现了树与人、与村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说道:“古树漫长的生命周期远远跑赢了湮没在历史长河里的人与物,成为活着的文物——也就是吴文化的一部分。”从那时起,他就动念要为当地古树立传办展。
图片
 △公共展区里,艺术家施皓敏的作品《古樟之镜》
直到2022年夏天,志愿者周缘与吴文化博物馆馆员王铭钰的一次西山寻访,让“为树办展”提上日程。“当时,我俩去西山寻访古画中的消夏湾,途中找到了三官殿的龙柏。千百年的时光流转,但树一直都在,也因此知晓了爱国村的存在,是一次很新鲜的体验。”
据志愿者周缘回忆,寻访回来后,王铭钰提出为古树办展的想法,这与陈曾路的构想一拍即合,从此,吴文化博物馆有了“树碑立传”这个项目。
跋山涉水,真实记录“寻树”的背后
据统计,苏州现存古树名木2307棵,其中一级古树(树龄≥300年)530棵,二级古树(树龄100—299年)1777棵;后备资源(50年≤树龄<100年)10183棵。“我们为树办了一个展”,如今看来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却有诸多不易。“再看这个展览,我眼里只有‘工作量’三个字。”周缘说。
图片
  △吴颂展厅中的地图上,标注了105个古树地点
“在展览上,志愿者一起收集制作的照片、视频、采访、水彩画、标本,以及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用到的无人机、Gopro、望远镜、押花本、手电筒等物件,沉浸式地讲述了‘寻树’的故事。”周缘介绍,吴颂展厅中地图上的105个地点,都是志愿者用脚步丈量、用镜头记录,并精挑细选出来的,达成十个县级市(区)全覆盖,包括的古树超600棵。
 △展品记录着王全林老人与树的故事
在这个跋山涉水的过程中,志愿者们从树木生长中获得治愈和力量,更重要的是结识了许多人。在东山的俞坞村,他们曾遇到一位老人名叫王全林,楸树(吴中076)就在他家院中。老人介绍,这里原是俞坞小学,小学拆了以后,楸树便成为他家的一份子。老人出生于1935年,楸树陪伴了他一生,每年林业局都会给老人三百元去照料这株古树。
后来在致谢中,周缘这样感悟道:“起初,我们只想观察很多树,后来,我们有幸认识很多人,被古树的优雅与顽强打动的同时,更为人的坚持与热情所感染。”
双向奔赴,用实际行动诠释创新之路
近两年时间的筹备,这个展览共组织了62位志愿者,并邀请多位植物学家、艺术家,通过文献梳理、实地寻访、口述记录、数字化采集、艺术创作等方式,积累了10000公里以上的田野调查及31篇考察、考证文章等丰富的一手资料。
图片
 △一整面墙上,展出了各式各样的古树叶
95后小伙葛楚天也是其中一员,他和周缘一样,并非专业出身,但都对苏州的古树感兴趣,也爱好摄影。“这个展览和我们是‘双向奔赴’,在此之前,我俩就已经在寻树,并持续在网上分享一些鲜有资料的古树。正因如此,我们被馆方看到,成为志愿者,深度参与其中。”他说。
虽然年轻,但谈及如何考察古树背后的故事时,他却能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方法论娓娓道来。“进行实地调研后,往往能获得更详细的信息,进行第二轮信息采集,此时可以根据考察的结果,去重点调查某个建筑、某个家族,甚至某个社会现象,而不仅仅局限于树本身。”他特别提到,面对普通的乡土树,直接检索很难有所收获。这时,如果根据树旁附属它的一些旧物,可以找到切口。这也说明了,千百年来,古树与人、环境的相依相伴。
图片
 △展览吸引着年轻人打卡参观
葛楚天告诉记者,过去,他经常会站在观众的视角做一些展评,如今他意识到,并非有了素材积累或是内容创作就可以办好一个展览,“很感谢馆方能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发挥的舞台,在这过程中,感受到了自身的进步和成长。”展览背后,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与博物馆也实现了双向奔赴。
日前,吴文化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和2024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沉甸甸的荣誉让人看到,一座年轻的博物馆,一群年轻的博物馆人,真正地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博物馆创新发展的丰富内涵,也在用扎实而具有开拓性的工作,实践一座中小型博物馆的创新前行之路。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晓安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