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安徽武王墩大墓主人初步锁定,曾在河南淮阳执政至少10年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玉坤
图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报道截图
核心提示 从陕西咸阳,到河南淮阳,大约687公里的路程,现代人驾车需要7个多小时。
公元前263年的夏秋之交,一位叫熊完(一作“元”)的男子,从秦国都城咸阳出发,回到自己的楚国都城河南淮阳,在艰难跋涉下成功继承王位,成为楚国君王。
今年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安徽淮南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聚焦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初步判断,武王墩墓系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王级墓葬。5月14日,安徽省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初步判断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的楚考烈王。
而楚考烈王,即是当年长途跋涉肩负“王者归来”使命的熊完。
熊完是谁?他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他为何会在河南淮阳执政至少10年时间?又是为何把楚国都城从河南淮阳迁至安徽淮南的?5月23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多位文史专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为您揭开这些谜底。
考古发现,武王墩墓主人浮出水面
图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报道截图
5月下旬,安徽淮南的乡村大地麦浪翻滚,即将迎来收获。
淮南市高新区三和镇徐洼村,北依舜耕山,南为开阔平地,西距楚寿春城遗址约15公里。2022年的一则公开报道显示,徐洼村耕地面积6000余亩,为高新区三和镇的种粮大村。
但最近,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乡村农庄,伴随着一起重大考古发现而名震全国。
村子有一个叫“武王墩墓”的战国时代高等级墓葬,早在1981年就被安徽省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什么叫“武王墩墓”?有人猜测可能是当年的守陵之人称墓主为“吾王”,久而久之或许变成了“武王”。另一种可能是楚国被秦所灭后,后人以“吾”字铭自己的亡国,进而传为“武”。当然,这些解释都是民间的猜测,目前尚未有实证,只是流传到今天,“武王墩”就是一个地名,因发现的高等级墓葬在那里,所以命名为“武王墩墓”。
自从1981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武王墩墓又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直到2019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对武王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2020年,武王墩墓考古工作正式启动,被列入“考古中国”课题重点项目。此后,历经长达4年的勘探和发掘,直至2024年3月,才进入椁室发掘阶段。这期间,考古人员共提取出漆木器、青铜器等各类文物数千件(组)。
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安徽淮南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聚焦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初步判断,武王墩墓系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王级墓葬。
图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报道截图
5月23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查阅国家文物局官网发布的消息看到,武王墩墓椁室考古发掘有序推进。其中,北、西部四个侧室(分别编号北一、二室、西一、二室)发掘完毕,东一室、南二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目前已提取各类文物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
尽管北一、二室被盗扰严重,但仍然提取出600余件(组)器物,多数为琴瑟等弦乐器,出土的编钟架横梁保存完整,上有悬孔14处,与追缴的青铜编钟数量吻合。南一、二室出土了漆盒、耳杯、盘、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铜箭矢。
西一、二室遗物以漆木俑为主,另发现有木车、乐器和少量遣策类竹简。其中,木俑有200多个个体,分立姿、坐姿等不同姿态,部分木俑佩木剑。
图片
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东一室以青铜器为主,目前已提取青铜器150多件(组),器类有鼎、簋、簠、敦、钫、壶、甗、豆、鉴、釜、盘、尊缶等,青铜礼器组合保存完整;与青铜器同出的还有百余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质饮食宴享起居用具。
国家文物局官网消息显示,5月14日,安徽省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单位专家,深入研究讨论武王墩墓时代、性质与价值内涵。
专家认为,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
王者归来,楚考烈王的前半生充满传奇
寿县,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其地名的“寿”字寓意吉祥。
然而,2000多年前的公元前238年,一生传奇的楚考烈王在这里却未能长寿而抱病憾逝,终年只有52岁。
回望历史,楚考烈王的一生颠沛流离。
图片
他先是跟随父亲楚顷襄王把楚国国都首次迁出湖北,辗转千里到河南淮阳。那一年,是公元前278年,还不能称为楚考列王的熊完只有12岁。当时,秦将白起再度率军攻打楚国,夺取楚国的都城郢都,焚毁楚国先王墓地夷陵。楚顷襄王的军队溃散,不能再应战,退往东北固守陈都(今河南淮阳)并将都城迁到陈都。
而即使到了淮阳定都之后,楚、秦两国的战火始终未能停止,公元前276年,楚顷襄王收集东部地区的士兵10多万人,向西收复秦国攻占的楚国长江沿岸十五邑设置郡县,用军事力量抵拒秦国。
这意味着,熊完的年少时代一直在动荡中度过。
然而,这边的战火还没结束,那边的战事又起烽火。公元前272年,楚国和燕国又交上手了,楚顷襄王派遣3万军队帮助赵、魏、韩三国,一起群殴燕国。
这种情况下,秦、楚两国关系得以暂时缓和。但这种看似握手言和的背后,“牺牲”的正是年仅17岁的熊完。那一年,他的父亲楚顷襄王忙于与其他国家征战,迫于秦国的压力妥协讲和,只好将已经立为太子的熊完派到秦国当人质,并派楚国官员黄歇陪伴熊完一起入秦。
历史记载,熊完在秦国当人质至少经历了10年时间。而正是这忍辱负重的10年,恰恰是他52年人生经历中最安稳的10年。而且,这期间,秦昭襄王还把女儿嫁给了熊完,使熊完成为秦国的正牌“驸马爷”。
更加传奇的是,原本互相厮杀的秦、楚两国因为熊完的卧薪尝胆而言和后,楚国公子熊完与秦国公主不仅结了婚,还生育一子,名曰熊启。而这位熊启,正是日后的昌平君,他曾留在秦国当丞相,是秦始皇的表叔。
国家与国家的利益,却交织着人世间的爱恨情仇。后人很难评判熊完与秦昭襄王的女儿是否拥有一段真挚的爱情,但最终的结局却注定是战争的悲情。
公元前263年,父亲楚顷襄王患重病,27岁的熊完面临着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考验: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回到楚国继承王位。
但他的岳父秦昭襄王并不同意。其一,留下熊完原本就是当人质的;其二,虽然嫁给熊完的秦国公主姓氏后人无法考证,但有可靠说法是,该公主是秦昭襄王膝下两儿一女中的唯一女儿,视为掌上明珠,一旦熊完回国,其女儿的下场料不会太好。
但作为楚国太子的熊完使命在肩,必须扛起“王者归来”的重任。于是,收到父亲楚顷襄王病重的消息后,熊完与当初父亲派去陪同他的黄歇,使出了“偷梁换柱”,也可视为“瞒天过海”的妙计。
黄歇的方案是,让太子熊完打扮成楚国使者的车夫,偷摸混出秦国。而他自己则留下来负责打掩护,营造一种熊完还在秦国的假象。
最终,这一方案获得成功,辗转千里之后,熊完艰难回到楚国都城河南淮阳,继承王位,成为楚考烈王。
当然,熊完成功继位后,并没有过上帝王般的舒适生活,而是像父亲一样,在战国七雄的历史时空里打打杀杀闯江湖。
淮阳执政,楚考烈王上演“王者荣耀”
图片
周口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国文物
河南淮阳,古称“陈地”,是豫东南平原上的一个小城。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是军事要地,当年熊完的父亲楚顷襄王之所以不远千里把都城从湖北迁到这里,也是看重古陈地的军事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农耕资源。
而淮阳的“陈楚故地”之名,也是由楚国建都而得。
公元前262年,也就是楚考烈王元年,继位后的熊完在淮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启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图片
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讲解楚国历史
“他的第一大功劳,就是整顿国家经济,缓解连年战事的财政危机。”5月23日,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口市文史研究专家周建山接受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时介绍,后来的考古发现表明,淮阳发掘出土有多块“郢爰金版”(“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郢爰金版即是楚国的称量货币,也是我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
图片
郢爰金版 现藏于周口市博物馆
现在,当年出土的“郢爰金版”就在周口博物馆一楼西厅内展示,2000多年后的今天,看上去依然熠熠生辉。
除了对内改革,在外交、军事方面,楚考烈王也取得了较好的口碑。其中,著名的成语“毛遂自荐”就发生在楚考烈王在淮阳执政期间。
公元前259年,秦军围困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君主想请楚考烈王帮忙解围,但怎奈王侯将相们深知楚考烈王曾有秦国国婿的经历,表示难以说服楚考烈王。此时,一名叫毛遂的人,自告奋勇地说:“我愿意去楚国一趟!”
后来,毛遂通过激将法,成功使楚考烈王同意出兵,并联合魏国一起,帮助赵国解决了邯郸之围。
公元前241年,秦国通过连年兼并战争,土地已与齐国接境,列国面临被分制和消灭的危险,合纵攻秦势在必行。当时,除了秦国外,最强国力的就数楚国了。于是,韩、赵、魏、燕四国公推楚考烈王为纵约长,由楚国宰辅黄歇主其事,最终五国军队按约集中群殴秦国,突破函谷关( 今河南灵宝县东北),深入秦国腹地。
但后来秦国倾全国之兵迎战,当时来自赵国的军事主管庞媛心生惧意,五国只好罢兵而还。
尽管这一军事行动以失败而告终,但从五国推举楚考烈王当讨伐“纵约长”来看,楚考烈王当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现在回首这段历史往事,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地方文史研究专家周建山说,如果当时五国围攻秦国胜利,那也许历史上就不存在后来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了,中国历史或许在楚考烈王手中改写。
图片
周口市淮阳区文史研究学者李涛
周口市淮阳区文史研究学者李涛亦认为,根据历史记载不难看出,楚考烈王是一位致力于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君主。他的决策和行动对都城淮阳及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为当地民众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
王者古墓,对周口境内楚国历史研究意义深远
图片
周口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国文物
事实上,关于楚考烈王在河南周口淮阳执政到底多久,史学界尚有争议。但比较保守的说法,其在淮阳执政至少10年没有问题。
根据记载,公元前278年,楚考烈王的父亲楚顷襄王,把都城从湖北迁到河南淮阳。那么,到底又是什么时候迁到安徽淮南寿县的呢?一种说法是,楚考烈王从公元前263年即位,到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今寿县),在淮阳执政22年。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从淮阳迁都矩阳(今安徽阜阳市太和县),后又迁都寿春。第三种说法是,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只是为了躲避战乱把矩阳作为陪都,真正的楚国都城仍在淮阳。
虽然楚国都城在淮阳多久有争议,但楚考烈王最终于公元前238年在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寿春病逝,是毫无争议的。因此,此番武王墩墓的主人指向是他,也是线索明确的。
图片
周口出土的铜矛,刻有“王”字
通过这几天关注武王墩墓出土的文物,周建山注意到几个细节。其一,武王墩墓出土的“铜矛”中,有一类与周口出土、现藏周口博物馆的“铜矛”极为相似,尤其外表铸刻的“王”字,简直一模一样。
图片
陶制大圆鼎,现藏于周口市博物馆
其二,武王墩墓出土的大铜圆鼎,与周口出土的楚国时期的陶制圆鼎的外形非常相似,只是周口博物馆收藏的陶制圆鼎口径66厘米,没有武王墩墓出土的大,其次材质也不是青铜。对于这个原因,周建山分析说,周口博物馆收藏展出的楚国陶圆鼎,系楚考烈王父亲楚顷襄王时期所制,当时连年战乱,而地处平原农区的周口又缺乏矿产资源,所以只好做了个“简版”圆鼎,这样既不失葬制规模,又缓解了缺乏青铜的尴尬。
图片
周口市博物馆长周建山接受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玉坤专访 邵金岗 摄
周建山表示,现今淮阳城区东南的“马鞍冢”系楚国贵族级古墓葬,里面曾发掘车马坑以及错金银龙首辕头等文物,史学界有说法是楚考烈王父亲楚顷襄王墓,但这一说法尚缺乏确切佐证,存在争议。但此次武王墩墓的重大考古发现,对进一步研究“马鞍冢”楚国贵族墓葬有借鉴意义。
李涛认为,淮阳作为楚国的重要都城之一,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通过对楚考烈王墓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淮阳在楚国时期的文化面貌、城市发展状况以及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为淮阳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资料。
不难看出,此次武王墩大墓的发掘,是楚考烈王数千年后的又一次“王者归来”。
(本报道策划:于扬,图片除标明外,文图系大河报豫视频原创新闻作品,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