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价格低迷,今年进口量却创新高,是巧合吗?农民如何抉择?

新麦已陆续收获,小麦价格也让人“心寒”,一些已经收获的农户们,纷纷选择储存起来,等到后续小麦价格上涨后再抉择。
小帮手所在的豫东地区,已有小块田开始收获了,没有受到前几天大风的影响,小麦无倒伏,长势也不错,产量也较高,晒干后每亩1200斤左右不成问题。
但是,即便小麦高产,也高兴不起来,今年小麦价格太低,陈麦价格已经不足1.20元/斤。至于今年新麦价格,一些基层收粮点给出了1.15元/斤的价格,这还是晒干后的小麦,如果是湿麦,刚收获下来就去卖的话,价格只有0.8元/斤。
图片
2022-2023年,好不容易有了2年高价的年份,今年又再次回到几年前的低价。而等到5月底6月初,小麦大面积收割上市后,估计小麦价格还有下跌的空间。
今年小麦价格持续低迷,不是近段时间才开始低迷的,从1月份开始,一直到5月份,整体都是呈下跌趋势。1月份的时候,不少地方的小麦价格还能达到1.30元/斤左右,甚至是1.35元/斤。
随后价格持续下滑,包括春节的到来,也没能挽救低迷的小麦市场。一直到了5月份,基层小麦价格跌破1.20元/斤,面企收购价格也在1.25元/斤左右居多。
图片
与之不同的是,今年进口小麦的数量却创新高。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4月份粮食进口数据来看,4月份进口小麦195万吨,创历史同期新高,而今年1-4月累计进口624万吨,同样创历史同期进口新高。
去年(2023年)小麦进口量全年总计为1210万吨,今年前4个月,就已经达到了624万吨,预计今年超过去年的进口量,基本上已成事实。
除了小麦外,今年玉米的进口量也较大,4月玉米进口118万吨,而1-4月累计进口908万吨,仅次于2022年进口数量。
图片
偶然巧合还是必然?
一边是国内小麦价格持续低迷,一边是进口小麦数量创新高,不由得会让人们有疑问,这两者之间到底是偶然关系还是必然关系?
提起进口小麦,很多人会首先想到价格便宜,如果价格不便宜,也就不会进口了。当低价进口的小麦,流入到市场以后,对于需求方来说,自身对于国内小麦的需求量就会减少。
毕竟对于不少企业来说,利润最大化,哪个渠道的小麦收购成本低,就会优先收购。至于剩余的需求,由于市场供应多,也会压价收购。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面企,一年的小麦需求量500万吨,本来这500万吨,都是国内小麦供应。但是,进口小麦来了,占了200万吨的需求量,那么该企业收购国内小麦的量就只有300万吨了。
当企业需求减少,而市场小麦供应多的情况下,大家都急着售粮,势必会压价收购,导致基层收购价也会降低。因此,单从这点来分析,国内小麦价格低迷和进口量增加,两者有一定的必然联系。
图片
不过,从整体市场供需的角度来分析,两者有可能存在偶然的联系。来看近几年我国小麦的总产量。
根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小麦产量为13168万吨;2021年我国小麦产量为13695万吨;2022年我国小麦产量达到1.37亿吨,消费量约为1.3亿吨;2023年小麦产量为13453万吨。
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小麦总产量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本身意义上来说,我们并不缺小麦。至于为何还要大量进口小麦,2月份的时候,农业农村部的工作人员也给出了答案,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尤其是在如今的大环境下,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小麦的供应量是充足的,而每年的需求量也有限,当小麦连年丰收,库存逐渐增多的时候,需求量没有大幅度的上涨,小麦价格自然而然会出现一定的下跌。因此,又可以把两者称为偶然的联系。
图片
对于农民朋友们来说,今年新麦价格低迷的前提下,小麦收获后,是直接卖掉还是晒干后存起来呢?
个人建议,如果就目前的小麦价格而言,家中有储存条件的农户,可以优先存起来,等后续价格上涨后再出售。
如果家里没有良好的储存条件,或者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以及有资金需求的农户们,那就选择抓紧时间卖掉。
今年我家也种植了5亩地的小麦,我个人会等小麦收获后,晒干先存起来再说,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