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今年2637人死于登革热,中国已有本土病例

图片
当地时间2024年5月8日,印尼一名害虫控制人员用杀虫剂对街道进行消杀。视觉中国图
2024年以来,海外登革热疫情高发。据世界卫生组织美洲办事处通报,至2024年4月底,整个美洲地区报告了658.69万例登革热疑似病例,这与2023年同期相比激增260%,与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相比陡增448%。
其中,南美的巴拉圭、阿根廷、巴西等地的疫情较为严重,至4月底5月初,巴拉圭报告24.65万病例,同比增长1800%以上。在美洲的病例总数中,有2637人死于登革热,病死率为0.04%。
此外,与中国毗邻的东南亚地区也有多国登革热病例高发。2024年以来,泰国已报告病例2.12万人,马来西亚已报告5.89万人,不仅数量比以往有较大增幅,且不乏病死案例。
海外登革热病例的暴增也加剧了中国的疫情防控压力。相较于以往在夏秋季才陆续报告的登革热病例,2024年1月,广东省就出现了境外输入病例,至5月9日,广州市已报告了3例本地病例。
专业人士分析,海外登革热疫情的高发与气候异常变化有关,厄尔尼诺导致的局部降雨量的增加,给登革热的传播媒介蚊子创造了生存和繁衍的温床,另外,蚊子的“城市化”变异也给防蚊控蚊带来新的挑战。
“防治登革热既需要长效机制,也需要应急方案以应对不同情况下的登革热疫情,总体来说,需要全社会系统性地积极应对,才能将登革热疫情长期控制在警戒线以下。”南方医科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陈晓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尚无特效药
据国家卫健委官网,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进行传播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界还发现,除了蚊虫媒介外,登革病毒也存在通过输血、骨髓移植以及围产期传播的可能。
登革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易引起规模性暴发和跨区域传播等特征。2019年,世卫组织将登革热列为全球十大健康威胁之一。
世卫组织估计,全球约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9亿人口面临感染登革热的风险,每年约有3.9亿例登革热感染,约0.96亿人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发病率最高,但发病人数的70%在亚洲。在中国,登革热在每年的5—11月流行,主要影响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浙江、台湾等省份。
“据相关统计,登革热的死亡率约为5%。整体来看登革热病患多数以轻症为主,少部分会发展成为重症。”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何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感染登革病毒的人,轻则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并会在1到2周内好转;重则出现高热(39℃及以上)和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三痛”,皮疹,出血,部分病例还伴有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导致休克和死亡。二次感染的病患更容易发展成为重症。症状反应通常会在感染后的4到10天间出现,并持续2到7天。
在中国,登革热病属于输入型病例和本土病例兼有的情况。“中国的登革热病例主要是以输入病例为主,本地蚊子叮咬了输入病例,然后再次叮咬健康人,那受病毒感染的这个健康人就成了本土病例,国内的本土病例的源头大多是由输入病例引发。”陈晓光说。
医学界针对登革热病毒尚无有效医治手段,亦无特效药品。“治疗过程中还是以对症和支持性治疗为主。比如针对高热患者以物理或药物降温以避免发生超高热从而导致脏器功能受损;针对出血患者,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为主;如患者发生休克以及重要脏器功能紊乱,则应积极抗休克并启动脏器功能保护的集束化治疗。”何建说。
在疾病预防方面,国外已有两种登革热疫苗通过世卫组织的预认证,但因为疗效方面尚存局限,目前仅限部分国家针对部分年龄段群体使用,尚无可供大规模接种的疫苗。
登革热疫情较为严重的巴西已经率先启动免费疫苗接种计划。2024年2月,巴西卫生部门免费向部分城市的6—16岁青少年接种疫苗,预计到2024年底,将完成320万人次的疫苗接种。
不过,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名教授5月在权威科学季刊《自然》上撰文,认为由于目前疫苗在使用和推广上的局限性,巴西的上述接种疫苗计划并不能有效遏制当地登革热的暴发,疫苗在可用性、推广和剂量限定条件等方面尚存挑战。
图片
当地时间2024年4月6日,阿根廷一名工人在喷洒化学药剂来对抗蚊子。视觉中国图
气候变化,蚊虫“进化”
针对本轮海外登革热疫情的暴发,公卫界专家的共识为:这与气候变化、携带该疾病的伊蚊进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了气候变暖、局部地区降雨量增多,蚊虫数量也随之增加。另外,目前登革热的高发区,也是既往一些流行病的高发区,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条件相对不足,也为防控登革热疫情增加了一定难度。”陈晓光说。
气候变暖将极大地改变蚊虫的生存区域、密度和季节。蚊子的理想繁殖和存活温度为20-27℃,气温上升可能让原本较为凉爽、疟疾稀少的地区变得适宜蚊子生存,使得蚊虫活跃的季节延长,降雨量的增加也给蚊子滋生创造了理想环境,进而导致蚊媒传播疾病传播概率的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疟疾政策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消除疟疾专家组组长高琪此前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在中国,过去黄淮平原的蚊媒疾病的流行期是7-9月这三个月;这些年随着气候变暖,蚊子的生存期从5月延续至11月。
上海疾控中心一份研究也指出,2005—2020年间,中国本土登革热病例呈明显的波动性上升趋势。地理分布方面,本土登革热已经从低纬度区域扩散到高纬度区域,从边境港口和城市扩散到农村地区。
降雨的频发也会增加蚊子的种群密度。“因为伊蚊在容器型小积水中也能很好地生存繁衍,比如暴雨后城市的小洼地,陶瓦罐中的小积水,以及城市居民家中的花盆,随处丢弃的饮料瓶子,一旦有积水都能成为伊蚊的孳生地。”陈晓光说,“从4月开始南方多个城市频繁发生降水,客观上有利于蚊虫滋生。”
《自然》杂志的最新文献中,还提到蚊虫的“进化”,也给蚊媒传播疾病的防控带来挑战。除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等常见变化,为了生存繁衍,蚊子还做了多种生态调整,进行“城市化”改变。
上海疾控中心对中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进行调查发现,早期白纹伊蚊飞行半径一般在50—100米区域内;近期发现,伊蚊为了繁衍可飞行半径超过320米甚至 420米的区域,远超此前;伊蚊还会为了获取充足的血源,提高飞行高度或通过电梯等途径到几十层的高度的居所安家落户,上海顶楼绿化区域布置的诱蚊诱卵器均捕捉到成蚊和蚊卵。
“城市里人员密集,蚊子在城市里更容易找到血源吸血,它的营养好了,免疫力也会更强,寿命也会随之延长。过去白纹伊蚊主要在室外吸血栖息,但现在我们发现在室内也会吸血栖息,蚊子的行为发生了改变。”陈晓光介绍。
图片
当地时间2024年4月17日,秘鲁一名登革热患者走进当地医院。视觉中国图
“关键在于防控关口前置”
在气候变化和蚊虫的特异性变化下,登革热在局部地区持久、反复、多点频发。“海外疫情的暴发肯定会增加中国登革热防控的压力,就广州而言,我们实验室监测到的蚊媒密度也高于以往,本土疫情的报告时间也早于以往,登革热的整体防控态势还是比较严峻的。”陈晓光说。
由于登革热在临床上缺乏具备充足保护力的疫苗及特效药,对传播媒介伊蚊的控制,仍然是预防登革热传播的主要方法。在防蚊控蚊方面,各地疾控部门会采取常规机制与应急机制相结合的思路。
“针对海外登革热疫情的变化,国家疾控中心早已采取疫情防范的措施,也已下达文件要求各地加强防控。目前我们主要通过监测各个点位伊蚊的种群密度、加大对疾控人员和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向疾控系统发放检测试剂,以及通过一些公众平台对公众进行防控知识宣教等方式进行常态化防控。”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所所长鲍倡俊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一旦登革热疫情发生时,则需要通过应急机制,迅速控制传染源和传播媒介。“一般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如监测到蚊子种群密度较高,或者出现一些本土病例时,就会启动应急防控机制,通过对高密度点位的蚊子进行集中消杀、疑似或者确诊病例的排查和隔离、重点区域防蚊布控等方式迅速将疫情控制在常态水平。”鲍倡俊说。
鲍倡俊还表示,蚊虫控制策略应当兼顾常规预防控制与应急控制,综合生物防制、化学防制等方式的整体协调,在追求防控效果的同时也兼顾生态友好与环境安全。
“将防控措施关口前移,是预防登革热发生与传播的关键。”陈晓光说,“对于登革热病例的快速准确诊断、传染源的及时处置和关联区域的布控,也是登革热防控重要一环。”
不过,受访的专业人士均认为,在登革热的临床诊疗上,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登革热轻症比较多,早期症状跟感冒比较接近,患者分散且病例较少,一线医生的临床经验不足,所以存在误诊漏诊的情况。
“目前我国对于登革热患者大多采用定点医院集中收治的原则,所以大部分非定点收治医院的医生对登革热诊治知识的掌握相对欠缺。一般年轻医生入职会有相关培训,医院也会对部分专业岗位组织针对性培训,剩下的主要来自临床治疗经验。”何建说。
为了补齐一线诊治上的短板,在每年登革热的流行季,江苏省疾控中心也会对重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市一级的疾控中心会根据各地具体的实际情况对辖区主要医院的普通门诊、皮肤科、感染科、发热门诊、急诊科等科室的医师进行培训。”鲍倡俊说。
何建补充道,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各地疾控中心也应加强和所在区域医疗单位发热诊治哨点的联系,及时通报疫情,提醒医生加强对登革热病例的筛查。
陈晓光还强调,登革热防控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除了口岸机场在第一道防线的精准筛查,疾控中心对蚊虫的多重防控、医务人员有效诊治,以及爱国卫生运动对城市垃圾和积水的清除,也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
综合各地疾控信息:普通公众可以通过定期清理家中花盆、花瓶、饮水机等容器里的存水,及时清除房前屋后类似水池、轮胎等卫生死角的积水,来减少居住区的蚊子滋生,也可以通过穿长袖衣和长裤、涂抹驱蚊药以及使用蚊香蚊帐等方式防蚊避蚊。
一旦察觉身体出现疑似登革热症状时,以及“发热不适去医院看病时,一定要主动向医生说自己的旅居史,不管是海外的还是国内的,千万不要隐瞒自己的行程轨迹,这可以帮助医生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提高对疾病的临床诊断率”,何建说。
南方周末记者 吴小飞 南方周末实习生 吴鑫韬
责编 何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