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赖御史之死,看尽朝堂暗流涌动

赖御史从参范家,参二皇子,参陈萍萍,参鉴察院,到参庆帝,如果真的只是他自己的决定,那只能说他飘了。他觉得范闲是唯一一个既能被他参又,能配合他工作,且身居鉴察院要职的人,所以他觉得他能与范闲合作肃清朝堂,殊不知这其实是他的催命符。
事后,陈萍萍给范闲的解释,我认为并不是全部的真相,而是经过陈萍萍粉饰后的“带有指定倾向性答案”,旨在引导范闲理解事态的本质到一定的深度。
图片
为什么赖御史之前参庆帝、参鉴察院都没事?因为当时的朝堂上没有“范闲”,这里的“范闲”并不是指小范大人本尊,而是指“可能撬动皇权的契机”。
鉴察院其实就是庆帝的后花园,虽然名义上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庆国”,但其实所行之事一直按照庆帝的个人意愿。在范闲没有出现之前,鉴察院牢牢把控在陈萍萍手里,而陈萍萍也必然不可能让赖御史参倒鉴察院,不可能把鉴察院的权力透明化、分割化,因为他对庆帝的意义就是守住鉴察院,鉴察院倒了他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图片
因此,之前的朝堂上,赖御史只会参一些边角余料的东西,根本就不会动摇鉴察院(皇权)的根本,这才是赖御史能够全身而退的真实原因。
范闲是鉴察院和内库的接班人,他与陈萍萍最大的不同就是对权力没有很大的渴望,所以他与赖御史联手,完全可能推进鉴察院权力融入六部的进程。表面上看是防止鉴察院一家独大,但实际则是削弱庆帝的中央集权效应。因此,庆帝必然会在范闲羽翼未丰前斩断其助力,所以赖御史必死。
图片
陈萍萍只告诉范闲庆帝想让他做个孤臣,但没有主动点明庆帝忌惮的是范闲推行的高于皇权的律法,其实他很怕范闲因接受不了庆帝形象颠覆的冲击知难而退,这样实现叶轻眉的梦想就夭折了。
“天威难测,圣心如渊”,在陈萍萍送出这八个字后,范闲一顿引申联想,最后说出了“万民和陛下到底哪个重要”。在陈萍萍警告范闲“这些话永远不要说出口”时,范闲突然理清了其中的逻辑,所以他说自己已经知道答案了,也推断出了母亲的死因。“但路永远在那儿”,这就是范闲的表态,继承母志,砥砺前行。
图片
我们再回到朝堂上。
太子掐大腿哭天抢地,是为了以愚蠢的方式来讨好庆帝。太子帮庆帝树立高光,就是在帮庆帝搭台阶,让庆帝的形象高于赖御史的指责,这样庆帝就有时机发号他想做的决定。太子故意用这种夸张拙劣的表现,就是让庆帝既能感受到太子的愚蠢,又能感受到太子对他的维护。
辛大人是太子系的人,所以跟着主子做,比主子做得更夸张。
图片
之后就是范闲为赖御史辩解,然后范建立即跟上。其实如果范闲这个时候不说话,范建是不会跳出来的,所以范建立即跟上表态就是在替范闲顶炮火,这样庆帝怪罪下来可以先甩锅做父亲的管教失误。由此可见,范建对范闲的保护是可以牺牲自己的父爱,这种保护庆帝看在眼里,所以他对范建较好是有原因的。
图片
然后是陈萍萍以被参为由拒绝表态,其实他也是在帮赖御史,至少不让天平再向对面倾斜。因为他这个“被参之人”的身份如果帮着参自己的人脱罪,就会显得很诡异。
图片
接着是秦老将军。他直接就踩赖御史了,由此可见他是皇权的绝对拥护者。上一次朝堂激辩他会帮范闲,完全是因为猜到了当时庆帝站范闲这边。所以秦老将军的选择一直都是庆帝的倾向。
图片
接着是林相,他的这段话明着和稀泥,其实是在暗保赖御史。他把双方的身份同时做高,这样“两面都对”就可以大事化小,稀里糊涂泯恩仇。林相最后一句话还故意轻轻踩踩赖御史,其实是在帮赖御史这端气氛稍微服软,给庆帝搭个台阶下。
图片
所以接着林相的这个台阶,庆帝说“参得好,当赏”。辛其物这个时候又出来表演和稀泥了,恰恰说明他段位低,没真正明白当时的形势,所以镜头给了一下太子的无语表情。
图片
但很熟悉庆帝的陈萍萍意识到了庆帝此时还是想着处理赖御史的,所以他赶紧顶上赐珠宝,真实的赏赐如果下来了,那自然也就坐实了庆帝是要真赏了。
庆帝立即拒绝赏赐珠宝,转而问林相“御史一生追求的是什么”。这次不怪林相,“青史留名”是这一题的固定答案,林相这个回答避无可避。林相尽力了,他还补充了一句让庆帝三思,只能说庆帝心意已决,无力回天。
图片
“陛下不昏,是我昏哪”,赖御史最后的这句话,其实就等同于范闲后来在鉴察院说的那句“我已经知道答案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赖御史彻底明白了以前的那些谏言只不过是庆帝在做样子,但凡敢动他的皇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