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生活|听小鸟“恋歌”

潮新闻客户端 孙炜
图片
窗帘缝里刚刚透进了一点光,就被小区树林里的小鸟吵醒了,难以入寐,顺手在床头柜上拿过手机瞄了一眼,5月20日,可才凌晨4点11分,天还没有完全亮,小鸟们就迫不及待地在树林里相互表达“我爱你”了。
讲汉语的人类,因“520”与“我爱你”偕音,就在每年的5月20日向所爱的人表达“我爱你”,不知道这是文人墨客的浪漫之作,还是商业专家研究的杰作。尽管是偕音,但是慢慢地在人们的行为语言中,每年的5月20日,已经渐渐演化成中国人的第二个情人节了。
前些个日子,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春天里,可以说,每天天还没有完全亮,我就被小区树林里的小鸟们吵醒。有些时候,好好地睡着,被它们吵醒,天天这样,还真有点烦它们:就不能迟点叫吗?可人鸟之间,又不能用语言沟通,一点办法都没有。
图片
在晚上,鸟的视力是非常差的,基本上看不清任何东西,如果晚上去抓一些在树上的小鸟,只要动作够轻有时候是可以抓住它们的,但是鸟的听觉是非常灵敏的,虽然他们晚上看不见东西,但是我们只要在地面走动的时候发出一点一点的声响,树上的小鸟被惊吓会马上飞走的。
为什么鸟在夜晚会非常安静,而凌晨天刚刚亮,特别是晴天,就那么喜欢“唱歌”?在学校学《人体解剖学》的时候,老师曾经讲过,人类的视网膜上发布的视锥细胞多与于视杆细胞,因视锥细胞主要具有日光的感光功能,而视杆细胞主要具有暗光的感光功能,因此,人类在白天的视力就很好,一到晚上视力就比较差。
在看《动物世界》时了解到,绝大多数的鸟类都是夜盲眼,晚上是看不见东西的。只有极少数的鸟类具有夜视能力,如猫头鹰、夜鹭等。鸟类基本上不具备夜视能力,这是因为大多数鸟类的眼球中,视锥细胞要远远多于视杆细胞,在一些日行性鸟类的眼球中甚至是没有视杆细胞的,这也就说明,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物体的色差不明显时,物体对这一类鸟类而言可见度几乎为零。
那为什么又会出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呢?一大早鸟啼和鸟的“夜盲症”有关系吗?还是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让我了解了鸟类的这一奥秘。原来大部分鸟类是在春天发情“恋爱”的,当东方的“鱼肚白”刚刚露出时,鸟儿们就从睡梦中醒来,它们“瞎”了一夜的眼睛马上亮了,那个高兴啊!雄鸟们就展开了它们美丽的羽毛,唱起了动听的“恋歌”,雌鸟们就会陶醉在美好的景色中……
图片
上世纪80年代,我刚刚分配,在余杭工作,农村的麻雀很多很多,在春耕播种的时候,麻雀们会成群结队地飞到刚刚播种的秧田里吃发芽的稻种。尽管农民会做很多“假人”插在秧田里吓麻雀,但是麻雀们很快就发现“受骗上当”了,一个劲地飞往秧田,有的吃累了,还毫无顾忌地停在“假人”头上,可能心里在说:看你把我咋样的?
麻雀们太聪明了,我们几个年轻人就买了几把汽枪,用汽枪一打,麻雀们都吓坏了,后来只要看见拿枪的,早就逃之夭夭。
后来经人们研究知道,包括麻雀在内的鸟类都要保护,麻雀虽然吃粮食,但是它也吃害虫,功过相抵还是功大于过,就把麻雀给“平反”了,我们也把汽枪上交了。
近些年,通过宣传,通过立法,保护生态平衡,鸟类是人类的朋友,绿化环境,这些观念已经在人群中基本形成。
图片
我所居住的小区,原系浙江中医学院的旧址,旧址留有一棵不算太古的樟树,看到这棵樟树,就让小区居民感觉保护生态、绿化环境的意义。
20多年前刚刚入住小区时,草坪很美,但是除了那棵古樟树,新栽种的树都还很小,小鸟们还看不上我们小区,那时几乎没有鸟类前来栖息。
近些年就不一样了,尽管小区处在市中心,但是东面有白鹭保护区贴沙河及宽阔的绿化带,小区内还有流水潺潺的小溪,20年前栽种的树都已长高成林,栖息环境相当好,也可能因此被鸟类相中,因此纷纷飞来筑巢成家。
当然,天天被小鸟的“恋歌”唱醒也不利于健康,人跟鸟类又“说不上话”,那只能人类调整睡眠时间,早早醒来,静静地欣赏小鸟“恋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