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穿上“环保新衣” 增产又增收

□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王子文
5月20日,桓台县泓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温棚内,新换的黑色地膜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棚外机具轰鸣,棚内人员忙碌,基地负责人耿佃涛穿梭其中,操心着地里抢抓晴好天气铺黄瓜地膜的事儿。
“地膜覆盖对黄瓜苗的存活率与产量至关重要,能增产5-10%,尤其在晴朗的下午铺设效果更佳。”耿佃涛说,采用标准地膜不仅可以保墒,抑制杂草,还能预防病虫害,有效提升黄瓜产量。
但在几年前,合作社的社员对标准地膜还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标准地膜的效果好不好,实践最有话语权。“传统农膜一撕就散了,降解得很慢,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耿佃涛用新旧两种农膜做了对比。
以往,传统地膜需频繁浇水,导致土壤湿度过高,加剧病虫害,导致用药增加,从而埋下食品安全隐患。而采用标准地膜,虽然每亩地成本比传统地膜高出50%,但其防潮保湿效果更好,大幅减少浇水和除草的人工投入,且能零成本回收。以一年为周期,一个棚可节约200元。采用这种“环保新衣”,实现了增产又增收。
耿佃涛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一亩地黑膜要80元,覆膜后平均每亩增产160斤,合作社100多亩覆膜黄瓜,就可以增产1.6万斤,一斤按市场价0.5元算,合作社就多收入了0.8万元。”耿佃涛说。现在种植黄瓜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算总账来看,刨去各种成本,标准膜要比传统地膜划算得多。
2023年,泓基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与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的合作,在其250亩蔬菜、大田及葡萄棚全面推广0.01mm厚度的标准地膜覆盖技术。
农用地膜是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对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生态科科长李晓莉一边拉着地膜一边说:“这种黑色地膜指厚度不得小于0.01mm,偏差不得大于0.003mm、低于0.002mm,符合国标厚度的地膜。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和草害,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这些地膜还易于回收,可减少农田残留,减轻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防止“白色污染”,保护耕地质量,并促进生态环境改善。铺一次膜可以使用两季,农户的平均使用成本降低,同时使用完一茬后,捡拾起来更加节省人工,避免地膜残留在地里影响下一季农作物的发芽以及肥料的吸收,减少残膜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今年,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将在临淄、高青、桓台等区县率先开展种植的地瓜、大蒜和蔬菜等作物的试验示范,设立200亩标准地膜和150亩全生物降解地膜试点。推广使用0.01mm厚度地膜的同时,每个乡镇设立地膜回收点,定期集中环保处理,杜绝田间“白色污染”,助力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