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小村有大爱,深山见深情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刘伟
“大叔,您放心!今天这玉米就能全部种完,您在家安心照顾俺婶子吧!”5月21日,在沂源县南鲁山镇文泉村田间,村民周世玉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水,对站在地头的袁顺增高声喊道。
位于鲁山南麓的文泉村生活着一群淳朴的村民,他们互帮互助、共渡难关,形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图片
群山环绕的文泉村
山村吹出互帮互助好乡风
前几日,淄博南部迎来了一场降雨,对于村民来说这是一场喜雨,因为雨后的土壤更加疏松,有利于种植玉米等作物。但是,望着湿润的土地,袁顺增却一筹莫展。原来,袁顺增65岁的老伴因病在家卧床不起,身边离不开人,望着将要耽误的农活,他心里非常着急。
为了不误农时,在村干部的号召下,文泉村的周世玉、郭太美等人立即组成“种玉米帮扶队”,仅用一天多时间便将袁顺增的4亩玉米地全部播种完毕。
图片
村民帮助袁顺增种玉米
当天,沂源气温超过30摄氏度。骄阳下,看着乡亲们在自己的地里挥汗如雨,袁顺增心疼地吆喝道:“大伙歇歇喝口茶,别中暑喽!”他感激地说,自己家里有病人,地里多亏了乡里乡亲帮忙,真正遇到事才感觉到村里的好乡风。
“一方有难都有八方支援,何况俺们很多人都沾亲带故,更应该团结。”周世玉简短的话语,道出了文泉村淳朴的民风。
在沂源的深山里,人与人之间有着深深的乡情;在这个充满爱的小村里,互帮互助、传递温暖已成为多年的默契。
心系困难群众,上演小村大爱
去年7月份,文泉村曾上演过一幕“桃农有难众人帮”的感人故事。去年年初,为了能让本村的果农郭忠顺安心在省城治病,在村干部的号召下,村民们纷纷伸出援手,承担起了他家500多棵桃树的管护工作。大家按照时节,及时为桃树疏果、追肥。那几个月,他的桃园成了文泉村民的“公共场所”。
图片
2023年,村民帮助郭忠顺收桃(资料图)
蜜桃成熟时,在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郭忠顺的桃园总共进行了4次集中采摘,并全部售罄。接过两万余元的销售款,郭忠顺感激地说:“多亏了有乡亲们打理桃园,我都不知道咋感谢才好!”如今,提起此事,郭忠顺依旧很激动。
村民住院了,有大伙帮衬着,为其清扫庭院,打理农活。出院后,村干部也常带着慰问品,去家里探望。
“村里现在患大病重病的村民一共有4户,每一户的情况村里都详细掌握,并每周两次安排村干部、网格员、志愿者去家里探望,及时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上的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文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恒保说,每年村里还从光伏分红中拿出费用,为每位患大病重病的村民送去1000元不等的慰问金。
在这个充满大爱的小山村里,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感受到了温暖。
传承尊老互助的乡风民俗
在文泉村,互帮互助不仅是传统,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村民遇困还是日常琐事,总能见到大家齐心协力的身影。
图片
文泉村的“年集专车”(资料图)
去年年底,文泉村开通了免费的“年集专车”,专门接送村民到三岔赶年集。“俺们这些老人坐着专车去赶集,来回省工夫,家人也不担心了。”袁顺增说,他还和村里64岁的朱庆友结成了“赶集搭子”。以前朱庆友去集上卖板栗,只能推着小车去,每次最多带二三十公斤,有了专车后,袁增顺便主动提出帮朱庆友搬更多的板栗,待返程时,朱庆友也可以替袁增顺拎更多的“年货”。
这样,只需去一趟,朱庆友便可以卖掉50公斤板栗,而袁顺增每次也可带回更多的商品。于是,相约一起搭“专车”赶大集,成了村民们的新爱好,而“捎、帮、带”则成了村民们见面最常说的话。
此外,文泉村还非常注重倡树和引导村民关心关爱老弱病残孕等群体,形成了尊老爱幼,和谐友爱的村风民俗。
图片
2023年重阳节,村民与全村60岁以上老人聚餐(资料图)
去年重阳节,在村文化广场,家家户户端来了自家的拿手好菜,与村里的150余名60岁以上的老人齐聚一堂,共享“家宴”,在弘扬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情谊。
每逢节庆假日,村里有余力的村民总会在家做好可口的饭菜或包上水饺,送到空巢老人和困难群众家中;每隔一段时间,村内懂电气的年轻人也会自发组队,上演“敲门行动”,到村民家中检查用电用气安全。
袁恒保告诉记者,近几年村里用于帮扶困难村民,已总计支出3万余元,每年惠及50余户家庭,互帮互助不仅加深了村民之间的感情,更能促进农村和谐和稳定发展。
一人有难众人帮,这句简单的话语在文泉村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