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到洛阳(大运河上的故事)

  作为隋唐时期的都城和大运河的中心,洛阳的经济、文化繁荣鼎盛,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曾经的隋唐大运河上舳舻相继,千里不绝,那随波荡漾流传至今的,是数不清的名篇佳句。
  如今穿城而过的洛河,就是一段活着的运河。初夏的晚上,夜如凉秋,南风拂面,风从盛唐的大运河上吹来,耳边响起王昌龄那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徘徊入孤舟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冬,43岁的王昌龄应命赴任江宁(在今南京)丞。
  从长安到江宁,经洛阳登船,走大运河最方便。王昌龄来到东都洛阳,许是心有不甘,他迟迟不肯出发,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
  公元741年夏天,王昌龄决定南下赴任,洛阳的一帮朋友依依不舍,“东京府县诸公与綦(音同奇)毋潜、李颀”等追送王昌龄至白马寺。
  “鞍马上东门,裴回(徘徊)入孤舟。贤豪相追送,即棹千里流。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王昌龄以诗为史,记录下当时的场景。
  上东门是哪儿?隋唐洛阳城外郭城东垣有三座城门,由南向北分别是永通门、建春门、上东门。据文献记载,上东门的位置应在今塔湾村南近300米处。唐时,人们常在这里迎来送往,高僧义净沿海上丝路往返求法,回到洛阳时,女皇武则天就曾亲迎其于上东门。
  上东门毗邻洛河,王昌龄准备由此处登船南下,“赤岸落日”“空波微烟”,大运河上景色壮观,离愁别绪却搅得气氛伤感。
好友叹息此离别
  公元727年,王昌龄进士登第,补秘书省校书郎。这年他30岁。
  公元800年,29岁的白居易中进士后兴奋不已,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年轻)”。白居易这么开心是有原因的,自隋唐开科取士就有这样一个说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易考,进士难得,三十岁明经及第已是老人,五十岁进士及第仍算年轻,可见王昌龄、白居易皆是才华绝伦。
  然而王昌龄并没有得到重任,不甘心的他又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再中进士,结果只是改任汜水(在今荥阳)尉,后迁江宁丞,真是科场得意,官场失意。
  朋友们都在都城,唯独王昌龄要南下到江宁做官,诗人岑参写下《送王大昌龄赴江宁》一诗为之送别,曰:“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诗人李颀追路相送,亦写下《送王昌龄》诗一首,曰:“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千年之后,读着他们的诗文,字里行间水汽氤氲,沧波千里,情意绵绵。
一片冰心在玉壶
  古代中国本没有一条贯通南北的河流,隋炀帝欲成大业,自公元605年起,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大运河南达余杭(今杭州),北抵涿郡(今北京),贯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公里。
  王昌龄自洛阳南下,走的是大运河通济渠的渠首段——隋炀帝营建东都时,引洛水穿城而过,接着又枝分洛水修漕渠,此皆为通济渠渠首段。1400多年后的今天,这段河流依然碧波荡漾,充满生机。
  隋唐大运河分四段:通济渠、永济渠、邗(音同韩)沟和江南河。到江南后,王昌龄曾在江南河的起点京口,送别好友辛渐。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隋、唐为润州治所。润州与洛阳也有渊源:隋唐大运河遗迹含嘉仓是唐朝的国家粮仓,由含嘉仓出土的刻铭砖来看,在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这里的粮食基本来自运河沿线城市,其中就有润州。
  当时,辛渐准备从京口北渡长江,取道扬州,顺隋唐大运河北上洛阳。王昌龄就在京口城的芙蓉楼上送别辛渐,并写下《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对洛阳很有感情,他二十多岁时就在嵩山学道,赴江南任江宁丞之前在汜水任县尉,也离洛阳不远。辛渐此行将见到洛阳亲友,托他带什么消息去呢?王昌龄选择借冰心、玉壶表明心迹,玉壶本就纯洁,再置一片冰心,可谓纤尘不染。
  这首诗浑然天成,余韵无穷,在当时即名噪天下,成为文人宴饮时竞相吟唱的名篇,不负王昌龄“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美名。回溯历史,这首诗便是沿着大运河来到了洛阳,又从唐人口边传到了你我耳旁。(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