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丨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在攀枝花得到呵护

图片
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川观新闻记者 兰楠 攀枝花观察 湛璐霜 韩嘉伟 文/图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川观新闻记者来到了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这是我国唯一以苏铁类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欧亚大陆自然分布纬度最北、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株数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天然苏铁群落。
顺着蜿蜒的山路而上,在快到保护区大门的转弯处,一块呼吁攀枝花苏铁保护的标识牌映入眼帘,上面写着“错过了恐龙,别再错过攀枝花苏铁!”
为什么提及恐龙?因为苏铁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迄今为止有大约3亿年的历史,侏罗纪时期它们几乎遍布整个地球,与当时称霸的恐龙并驾齐驱,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第四纪冰川来临时,北半球分布的苏铁类植物大量灭绝。在我国,因青藏高原、秦岭等阻隔,南方地区分布的部分苏铁类植物幸免于难,攀枝花苏铁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攀枝花苏铁与大熊猫、恐龙化石并称为“巴蜀三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扩大种群数量,这里有“良方”
为保护这一中国特有的古老孑遗物种,1983年保护区正式建立,面积达1358.3公顷。经过多年保护,这里野生攀枝花苏铁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23.4万余株,增加到了38.5万余株,同时人工繁育攀枝花苏铁6万余株。
图片
攀枝花苏铁开花
常言道:“铁树开花,百年难遇”。可攀枝花苏铁岁岁含苞,年年开花。时下,又到了攀枝花苏铁的开花季,金黄色球花竞相绽放,这也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忙碌异常。
川观新闻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小心地抖动雄球花,收集花粉,再将花粉均匀地抖撒涂抹在雌球花上。保护区保护中心科研开发科高级工程师余志祥介绍说,由于攀枝花苏铁为雌雄异株,雌株和雄株生长有一定距离,并且雄花盛开略早于雌花,这导致自然情况下,攀枝花苏铁的结种率很低。他说:“苏铁开花时,我们会对科普区内的攀枝花苏铁进行人工授粉。经过人工授粉后,一棵雌株可以结两百多颗种子,而没经过人工授粉的,一棵雌株最多只能结十余颗种子。”
图片
工作人员为攀枝花苏铁进行人工授粉
每年9月左右,工作人员会采收经人工授粉后的攀枝花苏铁种子,经过醒种、催芽、育苗等环节,成功繁育出的幼苗,会进行野外回归。在人工繁育基地里,余志祥指着一株茎高20厘米左右的攀枝花苏铁告诉记者,“这株就是1996年开始人工繁育时,我们成功繁育的第一批攀枝花苏铁。攀枝花苏铁生长缓慢,在野外每年仅生长1到2毫米,几十年才能开花结果。”
图片
工作人员测量攀枝花苏铁相关数据
建成首个全域高精度三维模型
除了人工繁育外,保护区保护中心还以“人防+物防+技防”模式,保护着保护区内的生态植被。
采访过程中,川观新闻记者在保护区内遇到了攀枝花市西区森林专业扑火队,他们正在开展清理干枯乔灌作业。
据悉,通过与相关部门、企业、乡(镇)及村社开展联防联控,保护区连续18年未发生森林火灾。同时,区域内设置了16套视频监控、2套防火雷达、1套视频语音播报系统等,建成智慧苏铁综合管理体系。
图片
人工繁育的攀枝花苏铁
“就在近日,我们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域高精度三维模型,精度达到分米级,包含了保护区内各处设施、建筑、路网、山势、沟壑、森林、草地等,为建设智慧化保护区提供了底层支撑。”保护区保护中心资源管理科副科长杨意斌介绍说。
为进一步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知识,保护区保护中心还创办“攀枝花苏铁乐园”自然学堂,科研开发科工程师向镜如便是志愿者之一,她开发了丰富有趣的科普课程,利用周末时间向亲子家庭等开展公益科普。至今,自然学堂已开办155期,受众4万余人次。
图片
攀枝花苏铁
谈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向镜如认为,一个物种可能蕴含无穷价值。她说,比如攀枝花苏铁,作为金沙江河谷孑遗至今的古老种子植物之一,对研究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古生物、古地质及种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一种植物的灭绝不仅意味着其基因、文化和科学价值的丧失,甚至有可能引发其他生物的灭绝,打破生态系统的稳定。
“所以,我们年轻一代,一定会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共同保护好攀枝花苏铁,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向镜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