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12首宋词,南宋欠他一句抱歉

辛弃疾一位能在文能武的铁血汉子,(从来不带虚的)他是唯一一位上战场打仗的词人。
图片
从辛弃疾的率众投归南宋,到他的罢官闲居上饶,其间整整是二十年。人生有几个十年?他这一闲居就是足足20年。
辛弃疾不但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而且有勇武、有机智、有用兵韬略,是一个具有文武全材的人物。
虽然南宋政府一直不把他安排在民族斗争的最前线上,但他每到一处,都是尽心力而为之。二十年的仕宦过程,也足以说明,随时随地他都是打算要建立一番功业的。
这样一个怀着满腔忠愤之气,一心要投身于民族斗争的最前线上,要为保卫祖国而竭尽其智能勇武的人,不但在二十年的仕宦过程中始终未遂其志,而在矢忠矢勇、奋发有为地供职二十年之后,竟又从地方行政领域中被摈斥出来,任凭他有什么出众的才具和雄伟的抱负,也都没有用武之地和实现的可能了。
很难设想,辛弃疾对于宋廷所给予他的这种投闲置散的处分,他会坦然地接受下来,并没有激起更大的愤懑和恼恨,而是以庄周和陶渊明等人作为他行己涉世的榜样。
胸怀中燃烧着炎炎的烈火,表面上却必须装扮成一个淡泊冷静、不关心时事和世局的人。
图片
辛弃疾不论遨游山林溪谷和景物名胜之地,或是在流连光景,赏玩风物,在他的脑子里,却经常萦系着有关国政和时局、有关国计和民生的一些问题。
不论是花晨月夕,不论是登高涉远,当前的景物都会触动他的这种情怀。他只有借歌词为陶写之具,把这种情怀发抒出来。于是,或则“闲中书石”,或则“兴来写地”,或在宾朋嬉笑之中,或在醉墨淋漓之际,辛弃疾都在大放厥词。
这就是在退居上饶之后,辛弃疾心情上的苦闷和矛盾之所在。
南宋的统治集团中人,面临着国家和民族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但他们仍旧文恬武嬉,沉迷于醉梦腐烂的生活当中。
一般漂浮在社会上层的文人学士,又大都寄情于声色,或玩弄些虚玄的概念。
对于这样的政风和士习,辛弃疾一向就感到痛心和憎恶。在闲退以前,他曾经不断地在歌词中对这等现象给予泼辣尖锐的批评和讽刺,甚至对于当朝的皇帝,他也曾用“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词句加以嘲讽过。
图片
闲居信州之后,他这种愤慨更有加无已,于是借为好友韩元吉祝寿的机会,他写了一首《水龙吟》,很露骨地把西晋的王衍取作南宋统治集团和社会上层人物的替身而痛加指斥了一番: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节选《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自从高宗皇帝南渡之后,有几个人能真正称得上是治国的行家里手?中原沦陷区的父老乡亲期盼北伐,翘首眺望,南渡的士大夫们也慨叹山河破碎,国土沦陷,半壁河山至今依旧。而那些清谈家们面对大片国土丧失,何曾把收复失地、挽救危局、统一国家放在心上?算起来,我为平定金兵,戎马倥惚,已征战了万里之遥。横枪立马把金人赶走,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留名青史,这才是真正读书人的事业。韩元吉啊,你是否明白这一点呢?
图片
南宋的一般“骚 人墨客”,只把一些离愁别恨作为抒写的主题,而整个民族所遭遇到的严重灾难和深仇大恨,在他们的作品当中竟占不到多少地位,甚至于完全不占地位。辛弃疾对于这等反常现象,也在歌词中加以指摘和质问: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节选《鹧鸪天·送人》
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图片
他自己,虽被南宋政府投置闲散之地,但也常常和自己和解:
万事到白发,日月几西东。
羊肠九折歧路,老我惯经从。
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
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
——节选《水调歌头·和郑舜举蔗庵韵》
人生苦短,旅途中的艰辛,我早就已经习惯适应了,但是柳暗花明又一对,沿途的美景和温暖的人情还是令我很满足的,这不,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图片
而他的真实情况,表面上无所谓,暗地里却是殷切地系念着国家民族兴亡的大问题: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
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
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
近来我的愁苦像天一样大,谁能够了解我同情我呢?正是没有谁能够了解我同情我,我又只好把愁闷痛楚比着天一样大。 人们都喜欢将古代和今天无穷无尽的事儿,放置在愁苦之中。我虽然也有许多悲愁,但我更愿意用畅饮美酒来消解愁闷。
图片
对于任何一个有可能参与南宋政府的军政大计的人,他总是首先把收拾山河、整顿乾坤的使命向他们委托,希望他们能有所建树,例如,在为韩元吉祝寿的《水龙吟》词中,他说道: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节选《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等到将来,有朝一日,你(韩元吉)再出山重整社稷,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之后,我再来为你举杯祝寿。
图片
在郑汝谐被皇帝赵召见的时候,辛弃疾也鼓励他说:
闻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长策。
此老自当兵十万,长安正在天西北。
便凤凰、飞诏下天来,催归急。
——节选《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
听说当今圣上很用心听取安邦治国的策略。您如范仲淹一样有安邦治国之才能,一定能为收复北方失地、统一神州做出贡献。会有奉诏的使者带着诏书调您入京为官。
图片
对于新被任命做江西路安抚使的施师点,辛弃疾的临别赠言是:
贱子亲再拜,西北有神州。
——节选《水调歌头·方人也实施字相公倦台鼎》
我辛弃疾,再拜您,祖国西北的土地沦陷金人之手,抗战壮士手握长剑欲杀敌报国却不被起用,而投降派执政者只是清谈空论,不想收复失地,这会看你的了,拜托了。
图片
当辛弃疾宦游各地的时候,他能注意到各地农户的生活,常为这般农户进行一些兴利除害的实际措施,并且常代他们对于横暴的统治集团和剥削阶级提出控诉;
现在,他被排挤在政途以外,既无官守,也无言责了,但对于一些做州县长吏的朋友,他总是劝勉他们能够做体察民情、去民疾苦的好官吏。例如,当郑如密被派做衡州的知州时,辛弃疾赋词相送,其中有几句是:
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
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
英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衿”,归诏凤凰衔。
——《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
你放下刀剑,从事农耕蚕桑。厚卿你能力不群政事才干出众。一定要整顿吏治,严肃果断而从容不迫。你一定要好好爱护百姓,给他们排忧解难,你是可以的。
图片
如果某一朋友在某州某县任上真有一些好的政绩,他便要加以歌颂。例如,在信州守王桂发离职时,他赋词相送,说道:
我辈情钟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
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
——节选《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
我们这些朋友之间的情谊,就不必多问了。百姓们对你的称赞,就是对你的最好的评价。想到你就要离开了,我不禁泪流满面,感到孤独。你的品格高尚,如秋水一般清明,无论在何处都是值得称赞的。
图片
而一般农村人家的丰收或歉敛,愁眉或笑脸,也是赋闲的辛弃疾眼里的风景:
父老争言雨水匀。
眉头不似去年颦。
殷勤谢却甑中尘。
——《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
村子里二父老们都争先恐后地对我说,今年风调锁顺,一定会有一个好收成,他们不会再像去年那样紧锁眉头地发愁了,也不会再愁无米下锅,就让甑子积满着灰尘去吧。
图片
对于自身之被弃置不用,而且一经弃置即长时期不再被起用,辛弃疾一直是存在着愤愤不平之感的,因而,尽管在很多的歌词中表示要学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要学他的爱酒、赏花、赋诗、抚琴,要与鸥鹭渔蓑为伴,不再关心世务了;
然而在另外的一些歌词当中,却又禁不住常常用一些讽刺或牢骚语句表示其愤慨。可以断言,这后一种才是他的真情的流露。例如,他知道自身之所以被当政者所排斥,其原因之一,在于自己不肯对当政者随声附和地奉承和迎合。他在词中写道: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
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
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
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节选《千年调·卮酒向人时》
我年轻时常常饮酒任性,说起话来剔人总嫌执拗。这个和稀泥的处世哲学直到近来我才慢慢知晓。可惜我对那一套应酬语言,还没有学得十分巧妙。瞧他们真会讨人喜欢,活象那跟人学舌的秦吉了!
图片
对于自己心怀壮志难伸、被人随意摆布,他写道:
还自笑,人今老。
空有恨,萦怀抱。
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
——节选《满江红·和卢国华》
自己不禁也在笑自己,岁月如梭,如今老已经老了,心中虽有遗憾和愤恨,但我仍在胸怀壮志,矢志不渝。我并未放弃自己的追求和信仰,仍然坚持自己的壮志和理想。
图片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辅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辛弃疾是南宋时代一位英气勃勃的爱国志士,是中国文学史上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抒发了当时社会人们普遍关心的抗战救亡的重大课题,表达了不甘忍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操,以及反击侵扰、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
南宋将一位人才活活的埋没了,这是辛弃疾的悲哀,也是一个朝代的悲哀。
南宋,欠辛弃疾一句抱歉。
图片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更多诗词类文章可以关注我们:荔枝姑娘诗词赋(微信公众号同名)
创作不易,喜欢的话,请关注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