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圈粉,于适就是草原上最明亮的风景

本文作者:麦子
图片
还没看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时,我很认同一篇批评剧作里“乱弹琴”的剧评。但等我把剧看完,完全改变了此前的看法,还被这部称之为神剧的连续剧圈粉啦。
要把李娟散文式的语言文字,在没有故事主线的前提下,把原作中一个个散落的人物、场景或说气韵一样的东西,涵盖进一部大约三、四百分钟的八集电视短剧中,串联成一个有明晰主线生动情节的故事,非常不容易。编剧只能通读并领会李娟作品的内在意蕴,提炼李娟的文字精魂,采用打碎、揉匀再重塑的创作,充分再现出原著文字所提供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如果以这样的标准要求,我以为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无论从剧作的视觉效果、人物设定,还是故事编排上,都做到并精确地演绎出了李娟语言文字中的艺术感染力。
电视剧是视听艺术,画面感应占绝对要素。《我的阿勒泰》采用实地拍摄,通过故事情节的设置,完美地展现了阿勒泰地区一年四季特有的自然风光,令人迷醉而神往。
图片
夏牧场蓝天白云下的草地、森林、溪水,还有远处的雪山。林中小溪边的女人们在洗衣、嬉戏。松林里飘荡着松香的气味,捡草莓,采木耳这些诗意的画面,把原作中最迷人的场景有声有色地再现出来了。最难忘的是古尔邦节的拖依,小伙子们在草地上的叼羊比赛。月光下姑娘小伙子们的歌声舞姿,还有挂在树梢上的月亮,照在松林里的月光。这样的夜晚多美啊,草地美、月光美、歌声舞姿也美。
草地上的狂欢,巴太对文秀的表白,似乎抽离了李娟的原著,但我完全接受这个剧情的安排。谁能否认原作中“我”的心里没有一个巴太呢?这世上,难道还有比在开满鲜花的草场上牧羊、谈恋爱,更幸运美好的事情吗?这美妙的比童话还美的爱情呀,难道不就是李娟要用她的文字幻化出来的理想中的画面吗?
图片
母亲张凤侠,是此剧中最富立体感的人物,她对生活的态度、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爱情的勇敢追求,都让人印象深刻。有个情节让我难忘,文秀参加拖依要穿的裙子上有个大口子,找不到缝合的针线时,张凤侠拿出订书机,咔嚓咔嚓几下完工。追随着牧民的转场,生活似乎无比艰难,面对漏雨的帐篷、走丢了的老人,她的内心淡然又坚定,对生活的感受与期许那么丰饶而充沛。做生意挣不上钱,她的口头禅是:做生意嘛,混口饭吃,想开点。看到远处草地上升起的彩虹,立即撂下手里的活儿,不管不顾地跑到河边看彩虹。
在生活的重扼下,她也不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真想好好谈一场恋爱啊!可是,当那么全心投入的一段情感,在事实面前遭到重击时,她心里的苦谁能体会?她却云淡风轻地说:“男人嘛,没有了,我再找一个吧。”张凤侠,这是在虚掩自己的脆弱与不堪吗?不,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个大地一样厚实坚韧的女人内心强大的力量。用村主任的话说就是:“全世界的女人,你最不用担心的就是她。”跟那个广东仔的一场恋爱,她输了吗?不,我以为,她完成了一场英雄史诗般的胜利
图片
于适扮演的巴太,我以为就是草原上最明亮的风景,是吹在旷野的风,是爱做梦的女孩们真正的白马王子。看着他英武的身姿、多情的模样,哪个女孩能不心动呢?剧中最令我唏嘘不已的是少年巴太与文秀懵懂初开的爱情。当文秀心里有了这个少年郎,按捺不住内心的悸动苦恼地思恋时,巴太来到了文秀的小卖部。文秀按住内心的激动,装做平静如常地迎上前:“买东西吗”?“不要买,我来跟你说件事”。噢,原来是说猎枪的事。少女的心思失落了,她沮丧地别过了脸。
这一微妙的变化,也没逃过怀着同样心思的巴太的眼。他假借给奶奶说的话“我爱你”,明确表达出了对文秀的喜爱,被在场的村主任阿依别克大叔看出端倪,大叔大声地说:“谈恋爱,大大方方的谈,不要说谎”。终于,挚热的两颗心互相走近,跨越了障碍,大胆地表白:“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吗?”两人紧盯着的双眼是那么明亮、坚定。文秀用“我可以留在牧场”给出了最坚定的回答。
图片
两个少年的爱情,在剧中没有浓烈的表达,也没有俗套的卿卿我我,就如林中月光下的清泉一样清澈、清透而清凉。“我喜欢你,就是我清楚地看见了你。”“好吧,那我们试试吧”。原来爱着的两颗心,就这么简单而平静。
当文秀从飞驰的踏雪身上摔下,双腿被马缰绳缚住,被狂奔的马拉扯撕裂已经血迹斑斑奄奄一息时,为了救文秀,巴太怀着内心巨大的矛盾与痛苦,向踏雪射出了致命的一箭。踏雪不但是巴太视同亲人的至爱,也是他和文秀爱情的见证。“因为是你第一个看到踏雪进步的人”,踏雪也成了俩个年轻人爱情的信物。也许有人认为这是狗血,是滥情。但我恰恰是被这唯美浪漫而纯真的场景击中了。我以为,唯有这样唯美浪漫的改编,才能配得上这美丽的草场、飞驰的骏马和巴太文秀动人的爱情。人物场景完美地融为一体,闪闪发光,照亮与抚慰了世间孤寒的人心。
图片
踏雪的眼睛还在眨动,巴太冷峻森严的脸庞,他上前,用颤抖的双手合上还在颤着微光的踏雪的眼眸,叫声宝贝,亲吻踏雪的箭伤,用力拔出箭矢,踏雪汹涌的血喷溅而出,淋透少年的脸与身。巴太转身离去,只留荒野间模糊的背影。这时,我的耳边响起的却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还想简单说说主演以外的阿依克别大叔、巴太的父亲苏力克以及嫂子托肯,以及托肯的父母家人的那些无名演员。尤其那位含笑说着“再颠簸的日子也要闪亮地过”的蒙古奶奶。虽然我没在新疆牧区生活过,但看到剧中的这些演员,感到非常熟悉、亲切,就如见到自己身边的大叔、大嫂、姑妈、奶奶们一样喜欢。
图片
巴太的嫂子托肯,为了一块给家人洗衣的搓衣板,祈求了丈夫整整一年也没得到。失去酒鬼丈夫,有了自己的情人,但舍不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牧羊、洗衣、做饭,沉重的生活重负下,仍然不忘穿上新衣参加脱依。她大胆直接,不管不顾世俗的目光,抓住艰难日子间隙的任何机会,与自己相恋的情人相会。家人允许她改嫁,但不能带走两个孩子。为了孩子,她耐心而坚定地等待着时机。在她韧而不舍的努力下,终于征得家人们的同意,撇开那个见鬼的搓衣板,带着她的孩子到县城开饭馆,陪孩子上学,与相恋的人结婚。
她身上既有哈萨克女子传统的一面,又不失新时代现代女性的特质。这是一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充满生机的草原女性形象,给剧作增色不少。如果说李娟是天生的作家,扮演托肯的演员就是天生的演员,是从哈萨克的原野里生长的一位大嫂。
草原牧民的生态环境与生活方式受到现实社会冲击,挖虫草对草场的破坏,年轻一代不愿留在牧场放牧,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收缴牧民的猎枪不让牧民打猎。哈萨克是纯厚美好的民族,有着自己饲养的马牛羊驼不能出售,但可以宰了招待陌生客人的礼俗。
图片
剧中牧民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矛盾,通过巴太的父亲苏力克与儿子巴太、儿媳托肯展开。苏力克舍弃不了祖辈留下来的放牧生活与传统理念。她不让儿子巴太去自己喜爱的驯马场而留在牧场放牧,不让儿媳带着孩子改嫁,不愿交出私藏的猎枪……当老父亲苏力克最终交出猎枪,艰难地对巴太说出:“那天打你,是我不对。我心里难受,我喜欢的生活一件件消失了。鹰不能养了,猎不能打了,枪也要没收了。大家转场也不能走仙女湾小道,大家都是开着车走公路。你是我最好的孩子,你也不想放牧。这个世界,一定要这样发展吗?”他的问话,是现代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严重挤压,也让我想起额尔古纳河上守着希楞柱的最后一位鄂温克老人。
剧中的配乐也是我喜爱《我的阿勒泰》的原因之一。无论是不时响起的背景音乐,还是拖依上的插曲、片尾的《月光》都那么饱含深情与忧伤。感觉每段音乐都与当时当地的场景那么和谐。它们互为依托、相互渲染,就如草原上生长出来的爱情一样美好,令人留恋并怅惘莫名。
图片
古尔邦节的赛马会是剧情的高潮,草原上奔跑的骏马,参加叼羊比赛的少年、喝醉酒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子打架的男人们,弹着冬不拉唱着忧伤的歌载歌载舞的少女们,一场盛大的狂欢后是终将落幕的愁绪。片尾那场除夕之夜点燃的烟花,把观众从怅然的情绪中拉了出来。
当文秀把除夕夜的烟花燃放起来时,璀璨夺目的光芒照亮了多少草原人的眼睛。阿依别克村主任、母亲张凤侠,苏力克大叔,还有奶奶及村人们,仰望天空、发出一阵阵的惊叹:好亮,好美!这是人们心中的爱、希望和对生活不改的韧性吧。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