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遇到一座城,济南百廿商埠给他们留下了啥记忆?

去瑞蚨祥买布料,在中山公园的旧书市场“淘宝”,来万紫巷买牛羊肉、油盐酱醋茶,每逢过年前到铭新池痛痛快快洗个澡,这些景象不仅是彼时“商埠人”的常态,更是许多老济南人的生活日常。
曾经被认为是“黄金遍地”的老商埠,在时代潮流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济南人。如今的老商埠,老建筑混合着新场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独特的形式表达着对它的感情。今年是济南开埠120周年,居住在老商埠的居民,都与它有着哪些故事?
“老商埠吃喝玩乐都有”
今年66岁的孙敏,大半生没有离开过老商埠,她在这里长大、在这里生活。“没结婚时家在经三路纬九路附近,结婚后搬到了经三纬三附近。”孙敏历经着老商埠的繁华与变迁。
“咱们老商埠就是吃喝玩乐啥都有。”说起在老商埠的生活往事,孙敏滔滔不绝。其中,最令她念念不忘的便是当时的“百货一零”,也就是“济南第一百货商店”。
图片
图源网络
济南第一百货商店是济南解放后成立的第一家国营商业企业,曾经拥有纬三路和纬四路之间的南北两座主营业楼。自从1949年8月正式开张营业以来,曾经有过“济南市百货公司商埠门市部”“中国百货公司济南市公司”“济南市第一百货零售商店”“济南市纬四路百货商店”等多个名称,直到1967年1月,南楼营业楼建成后,才正式改称为济南市第一百货商店。
在那红红火火的购物时期,百姓出于对济南第一百货商店的依赖和喜爱,简称它为“百货一零”“一零”。曾经,“百货一零”与大观园商场、人民商场、济南百货大楼和山东华联被誉为济南商业战线里的“五朵金花”,在老济南人的心中有着独一份的情怀。
“‘百货一零’规模大一些,商品种类还多,那时我们都到这里买鞋子、裤子,还买吃的喝的。”关于“百货一零”的往事,孙敏记忆犹新。
1984年的冬天,那是孙敏结婚的时节。“结婚前,婆家送来了一条呢子裤。”孙敏说,那是一条“将军黄”颜色的呢子裤,布料很好,送来时,她一眼便相中了。“这条裤子就是从‘百货一零’买到的。”
孙敏在老商埠生活多年
不仅如此,结婚时,孙敏还“斥巨资”花了40多元,从“百货一零”买到了一个红皮箱。过了40年,当年的结婚纪念品——呢子裤和红皮箱仍完好地存放于孙敏家中,成为一个年代一个家庭的见证。“一见到它们就能想起结婚时的场景,也能想到当时购物的景象。”
如今的“百货一零”身影早已远去,经过时间洗礼,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家眼科医院。每次路过,孙敏望着这幢大楼,总是想起那些年熙熙攘攘的场景。
“拍照都去皇宫照相馆”
在孙敏眼中,老商埠承载了她半生回忆与留念。同样地,77岁的崔兆森在老商埠生活了几十年,他在这片土地也有着不能忘却的纪念。1956年,九岁的崔兆森跟随父母搬到了位于小纬六路南街60号的宅院内,自此与老商埠结下了深厚的缘。
此前,崔兆森创办了家庭博物馆,馆内形式各样的器具记录下了家庭生活的变化。其中,照片成为了一个时代下最好的讲述者。
图片
崔兆森(中)创办了家庭博物馆
在遥远年代里,照相是件稀罕事儿,拍照也是颇具隆重感和仪式感的事情。而一说到济南历史最悠久的照相馆,必然要提到皇宫照相馆。
图片
图源网络
在法国梧桐树叶浓荫遮蔽的经三路上,有一座建筑设计富丽堂皇,有着明黄色墙面和4根装饰着龙的柱子,它就是皇宫照相馆。店主张鸿文早年曾任西北军冯玉祥部汽车连连长,韩复榘主鲁时任济南工务局长。当时济南 21 家照相馆,从店堂到设备再到技术力量,皇宫照相馆首屈一指,无人能及,来皇宫照相馆照相也是彼时济南人最时尚时髦的一件事。
1952年,父母带着5岁的崔兆森,在经三路纬四路的皇宫照相馆拍了第一张照片。母亲梳着发髻,父亲戴着帽子,父母二人坐在椅子上,幼年崔兆森站在俩人中间,虽然记忆已经模糊,但黑白色调下,崔兆森一家三口的身影在皇宫照相馆里刻下了永恒。
在皇宫照相馆里留下回忆的还有孙敏。1986年,当时社会上流行补拍结婚照,而当时济南拍结婚照的夫妻几乎都去皇宫照相馆,孙敏说,“因为他们技术好,拍出来的照片很自然,和本人相差无几。”孙敏和丈夫二人也在那年赶了回潮流。
还是一个冬天,“老伴穿着交通部门的制服,我里面穿了件棉袄,外面穿着外套,具体颜色记不清了。”孙敏记得,二人到了照相馆后,老伴去付钱,她先上楼准备拍照。但是一见到拍照设备,她便有些紧张,过了一会儿,才缓缓放松下来。
“来,看这里。”听从摄影师的指挥,孙敏和老伴并排坐在座椅上,眼神紧紧盯着摄相机,“咔嚓”一声,独属于二人的回忆在皇宫照相馆留下。
“难忘的中山公园之旅”
与皇宫照相馆相距不过百米的便是中山公园,这是被认为山东省第一座以公园命名的公共游览场所。
其实,中山公园前身为“商埠公园”。济南开埠的同一年,就有了公园的规划,当时名为商埠公园,位于商埠区的中央位置。这座济南最早的公园里是山石池水,亭台曲径,奇花异木,蝉噪鸟鸣,“景多不杂,人众不扰”。1925年4月27日山东暨济南各界人士在商埠公园举行孙中山先生追悼大会,后将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1951年,公园改名为人民公园;1986年,为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中山公园复名至今。
图片
20世纪30年代的中山公园正门外
在济南,中山公园尽管面积称不上最大、名气也称不上最响,但始终是不少人心中的“白月光”。闲暇无事时,逛一圈中山公园,游一遍公园内的旧书市场,不知成为了多少人回不去的青葱岁月。
有一年夏季,在一个周末,顶着毒日头,孙敏陪着朋友和朋友的孩子毛毛(化名)去中山公园走了一遭。原来,毛毛的老师布置了一道有关公园的作文题目。那天在去往动物园后,在孙敏的提议下,他们三人赶往了中山公园。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山公园内流水潺潺,如鸣佩环,在葱郁的树木掩映下,显得生机盎然;从亭台楼阁,到轩榭廊舫,颇得古韵承匠意。与此同时,有小孩子在此骑自行车、画画,亦有老人“翩翩起舞”,生活实在惬意舒适。
图片
图源网络
公园的美让毛毛迷醉,如寻宝一般,他探索着公园内的点滴。回家后,他根据情景一气呵成写了篇作文。“老师还给了他这篇作文好评,把它当成范文在班级里展示。”孙敏说,班里其他的小朋友由此被吸引,争着要来中山公园游玩。“他们要看一看作文里的内容到底是不是真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孩童的毛毛如今已经成为30多岁的中年人,在国外工作,平常也无法轻易回到济南,但孙敏相信,中山公园早已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对于孙敏而言,去一趟中山公园也早已成为了她骨子里的记忆,如今她也时常去闲逛,享受退休后的闲适生活。
暴雨带来的难忘记忆
“那时候住的都是平房,每家每户挨得近,没有其他的娱乐设施,只能去邻居家‘游荡’。”晒太阳的老大爷、乘凉的老太太,走街串巷的孩子……回想商埠区的“里份”(胡同)时的生活画面,这些场景仿佛就出现在崔兆森眼前。
记忆,好似一面镜子,映照着这人生的美,但也梳理出那一段过往的窘迫与变迁。
“一道闪电,一声巨雷,狂风裹着暴雨,瓢泼似的倾降了下来。我坐在二楼的窗旁,望着从天下降下来的巨龙似的洪流。”这是一篇来自1962年的作文,作者正是崔兆森。文中描写的“从天下降下来的巨龙似的洪流”正是发生于1962年的济南特大暴雨。在崔兆森的记忆中,这场暴雨当时席卷了济南。
图片
大雨过后,崔兆森当时生活的岔路街、小纬六路南街这一带不少房屋倒塌,一片狼藉。灾情发生后,政府拿出人力物力来修复房屋和马路,附近街道的居民也自发地义务劳动。彼时15岁的崔兆森也是其中一员。那段时间,他每天放学回家,拿上铁锹就去街上帮忙劳动。年轻力壮的少年人总是干得不知疲倦,天渐黑,有人吆喝“今天散了吧”,崔兆森才意犹未尽回家吃饭。
历时近四年,1966年,修复工程已近尾声时,岔路街街道办事处找人刻了一块青石碑,这块石碑长75厘米,高45厘米,厚25厘米 ,上面写着:“突出政治,群策群力,人变精神,街换新装”,并被镶嵌到了济南市经八路小学的外墙上。
时间转眼到2002年,青葱少年变为了事业有成的中年人,但对老街的爱始终如一。“2002年一天,我经过经八路小学附近时,看到小学外墙全部被推到了,那块有石碑的墙也不例外。”在一堆建筑垃圾中,崔兆森发现了那块纪念碑的一角。
清理完石碑表面的碎石、拂去粉尘,那块十六字石碑重见天日。“看到它,我仿佛一下就回到了当年街上火热的劳动场景中。”崔兆森说,当时有两位工人准备要敲碎这块石碑,他连忙阻止,并出钱把它买了下来。就这样,他从一堆建筑垃圾中寻回一段老街记忆。
而这块石碑在崔兆森创办家庭博物馆时,也被其镶到了墙上的显著位置,每逢有参观者,他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述着石碑背后的故事。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