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专栏作家驳斥美方关税政策和“产能过剩论”:美国在绿色科技竞赛中负于中国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美国总统拜登已宣布将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关税从25%翻倍至100%,而前总统特朗普在回应此事时,竟又声称将在重返白宫后把这一关税拉高至200%。当地时间5月22日,《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华莱士-威尔斯(David Wallace-Wells)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在绿色科技竞赛中输给了中国”的评论文章。
作者提到,如果玩有关“电动汽车”的单词联想游戏,美国人过去会提到“特斯拉”,而如今则会说“中国”。借此观点,文章指出,正当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取得惊人突破之际,而美国却正在建造一堵关税墙、一条产业护城河,这种保护主义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发动一场事关气候问题和清洁技术的“贸易战”,美国能否战胜中国?文章里没有明说答案,但却已经给出答案,从列举中国在绿色技术方面的全球领导地位,到驳斥美方的关税政策和“产能过剩论”,作者华莱士-威尔斯显然不认同拜登政府的做法,并为美国进一步落后中国而担忧。
图片
2023年12月24日,江苏连云港一码头,滚装轮正在装载出口汽车。图自IC Photo
在拜登政府5月14日发布对华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结果中,除了电动汽车,还对华提高了对铝、钢铁、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等产品征收的关税。
文章认为,在这些范围内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当时美国两党领导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将自由市场视为一种“剥削的机会”,而关税则被弱小的发展中国家视为一种“敌对绝望的表现”。
自特朗普2016年上台执政以来,“受到教训的”民主党政策制定者开始将绿色产业政策视为一种“一刀切的政策和政治工具”,贸易保护主义现在来看可能是一种两党共识,但有时所有这些目标是相互矛盾的。
“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比2万美元的电动汽车更快地使美国脱碳。”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戴维·奥托尔(David Autor)最近表示,“但可能也没有什么比这能更快地扼杀美国汽车业。”就在最近,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刚刚推出了一款售价不到1万美元的车型。
“(如果)玩‘E.V.’(电动汽车)的单词联想游戏,美国人(过去)很可能会先说‘特斯拉’,但现在会说‘中国’,因为这个国家的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如此惊人。”文章指出,2019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总额刚达4亿美元;到2023年,这一数字已达到了340亿美元,急剧增长了85倍,这足以让五年前还在全球汽车出口中被忽视的中国,如今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
目前,全球近60%的电动汽车在中国销售,全球四大电动汽车制造商中有三家在中国。就在2023年第四季度,比亚迪的季度销量首次超过特斯拉,夺得去年最后一个季度的全球销冠。
图片
资料图:比亚迪汽车 图自IC Photo
文章坦言,由于美国几乎没有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可供销售,所以这使得围绕关税问题上的反复在短期内看起来相当有效果,对美国汽车工人和关键摇摆州选民来说,这具有象征意义。然而,放眼未来,美国有关电动汽车的保护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市场调整,不如说是一堵市场墙,因为中国在这些年快速转型,相比于美国,汽车价格可能只有一半,吸引力却翻倍。
作者注意到,拜登在其第一个任期内,将大量政治资本押注在一项新的绿色产业政策上,该政策为聚焦气候问题的《通胀削减法案》、受气候问题影响的《两党基础设施建设法案》和《芯片法案》拨款超2万亿美元。“如今在他任期即将结束之际,正试图在美国新兴绿色工业周围建造一条护城河。从外部看,这像是一场真正的‘气候贸易战’,能打赢吗?”
作者提出了这一问题,虽然没有明说答案,但却在后文中做出了“暗示”,不断提及中国近年来在绿色科技竞赛中所取得的傲人成就。
“绿色(产业)繁荣绝对是中国的叙事。”文章列举称,在去年全球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中,有一半以上是在中国安装的。在风力发电方面,份额甚至更大:中国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60%。在短短三年内,中国在国内安装的太阳能和风能总量增加了一倍多,而在美国,同一时期,看似极快的扩建仅将产能提高了不到50%。电池方面也是如此,去年中国制造的储能容量相当于全球的总需求。
而从最终的产品上游进入绿色科技供应链中,中国的主导地位就更大了。文章援引彭博社近期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生产了全球84%的太阳能组件,生产了全球89%的太阳能电池,97%的太阳能晶圆和太阳能锭,86%的多晶硅和电池,87%的电池阴极,96%的电池阳极,91%的电池电极和85%的电池隔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图片
2024年1月22日,山西省运城市,蓝色的太阳能光伏板铺满山坡。图自IC Photo
“而美国呢?美国却正在发动一场“清洁技术贸易战”——不是以实力地位出发,甚至不是以平等地位出发。今天,中国控制着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许多重要环节八成以上,美国几乎没有控制其中任何一个。”
对于拜登和耶伦对华挥舞的“贸易大棒”以及炒作渲染的所谓“产能过剩论”,作者指出,产业政策并不能保证起到作用,且没有任何关税能够大到足以真正削弱中国在全球绿色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因为美国市场对中国而言并不那么重要。“但是,当这么多好的绿色产品价格上涨时,我们还能对国内产业宠以多久呢?”此外,作者还发问——可再生能源和绿色产品“过剩”,不正是“医治”气候问题的“医生”所要求的事情吗?
最后,文章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几周前,资深汽车媒体人、电动汽车行业分析师凯文·威廉姆斯(Kevin Williams)前往中国参加了北京国际车展,只为检验美国人对中国电动汽车热潮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认为,中国的电动汽车热潮,是介于国家补贴的徒劳和毫无意义的生产过剩之间的。
然而,在试驾了十几辆汽车之后,威廉姆斯认为他找到了答案——中国的电动汽车就是比欧洲和美国的同类汽车更好、更有吸引力。他说:“现在我看到了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西方制造商,尤其是美国制造商,似乎根本没有在努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