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县:传袭尧母文化 滋养时代新风

图片
俯瞰尧母文化园。      孙威 摄
图片
尧母文化园一角。
图片
身着传统服装的小棋手,在文化园庆都书院中对弈。
□保定晚报记者 张亚德
是机缘巧合,也是中华文明的千古传唱。5月19日,跟随“恋乡·骑行保定”活动,我们走进尧母文化的发祥地望都县,追寻历史印迹,感悟时代芳华。
坐落于县城繁华地带的尧母文化园,是望都县以上古民间文化为根,取材尧母的传说,依托当地尧母陵旧址及相关文化遗存,打造的一处人文文化景观。
步入尧母文化园,古香古色的庭院静谧安详,院中斑驳的石碑记述着明清两代重修尧母陵的经过。砚金亭下啼叫千年的鸡鸣井,始建于明代的五峰墙,还有盛开着金黄色硫华菊的陵寝,构成了尧母陵的主体部分。
时光匆匆逝去,唐尧氏留下的无数闪耀过往,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也吸引了众多文化研究者的目光。从文化园藏书阁的书架上,随手取来一本《尧母文化研究文集》,静览专家学者们的探寻与讲述。
尧帝为上古五帝之一,其母陈丰氏,名庆都,相传为一奇女子。距今4000多年前,庆都曾生活在我们今天的望都一带。她用自己全部的仁德智慧抚养尧帝成人,教导他要夙夜在公,为天下百姓的福祉呕心沥血,成就了一代圣王。
相传尧帝是一个至孝之人,每天要处理很多事务,每每想念母亲,就会登上伊祁山遥望母亲居住的都山,望都一名便由此而来。据史料记载,秦统一六国后在此设庆都县,秦之后庆都与望都两个名称一度交替沿用。如今的望都县,可考的设县历史已有2000多年。
文化自信缘于文明的传承。在望都县,对尧母文化的发掘始于民间,起初是一批文化爱好者搜集起一些有形遗存和民间传说,2011年才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尧母文化学会,逐渐吸引全国众多知名史学家和文化学者参与其中,会员最多时达百余人。迄今,尧母文化学会共出版了《尧母故事百篇》等有关尧母文化的专著7部。此外,尧母故事还被改编成长篇评书《尧母传奇》,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主讲,讲述了尧母庆都聪慧达理、仁慈爱民、教子有方的传奇一生,以及上古各氏族间征战交流、融合发展的史诗性画卷。望都本土小剧种新颖调也将尧母故事改编成戏剧《尧母庆寿》,演绎了尧帝率群臣来都山为母亲庆寿,母亲却避而不见,严厉批评儿子为了家事扔下公务不管的错误做法,让尧帝认识到君为轻、民为重的道理,上演后颇受当地百姓喜爱。
专注尧母文化研究20余年的望都县文联主席于兰茹认为,尧母文化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母教文化,就是父母要注重言传身教,教育子女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二是慈孝文化,就是通过尧母教子的故事,引领良好家风、和美乡风建设;三是济世文化,就是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激励他们成长成才,服务国家和社会。
近年来,望都县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入开展尧母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系列活动,以讲座、文艺演出、讲故事等形式宣传和美家风、邻里友爱,倡导孝老敬亲、移风易俗,借力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时代新风。该县还在大学新生中开展了“带着家乡文化去报到”活动,在新入伍士兵中开展了“带着家乡文化进军营”活动,被评为省文联最美文艺志愿服务项目和河北省志愿服务创新项目。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张亚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