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数字化开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原标题:以教育数字化开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作为科教大省,陕西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要勇担使命,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将教育数字化作为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引擎,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教育的技术优势,立足学校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培养数字化人才为使命,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为保障,以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动力,层层推进形成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数字文化为底蕴的数字赋能体系,全力开辟陕西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夯实高质量教育体系数字底座
当前,陕西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持续改善,全省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有多媒体教室的中小学校占比达100%,“校校连、班班通、人人用”基本实现;高校网络环境持续优化,全省85%的高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千兆以上,建成成熟的校园网络体系,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扑面而来。我们应迅速改变传统思路,树立数字化意识,进一步强化教育新基建,优化和升级基础设施、硬件设备、网络条件、学校平台等,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设备技术保障。要妥善利用各类资源,积极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和设备,重塑教学形态,打造永远在线的网上课堂和智能化、泛在化的未来学校。一是优先升级改造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快速接入统一标准、高速稳定的网络宽带,及时部署相应的网络安全系统,确保数字校园建设安全稳定。二是实施数字校园普及行动,建设虚拟仿真教学中心、AI学习中心等,打造集智能化、个性化、人性化于一体的新型沉浸式学习环境。三是不断优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渠道,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可用易用好用的省域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探索“人工智能+”的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推动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形成公平、优质、充满活力的教育新生态。
加快培养数字化人才
数字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随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各领域对数字化人才资源的需求大幅增长,我们应注重培养适应和引领数字时代的现代化人才,促使每一个人掌握学习新品质、工作新技能、交往新素养,推进跨圈层、跨国界、跨文化学习交流。对基础教育阶段而言,不仅要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还要积极培育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思维、数字思维和数字责任等素养,增强学生对数字社会的适应能力。对高等教育阶段而言,陕西作为高等教育大省,应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为重点,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数字化,创新数字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各高校应依托自身的科技创新成果和数字化资源,夯实自主培养拔尖创新数字人才的基础,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另一方面,推动省域内高校共同构建数字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建立高校间的数字资源关联,打破院校壁垒,形成协同共育数字人才的教育新格局。对于职业教育阶段而言,数字化的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催生了省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围绕数字化产业链条,开展适配的数字素养教育和技能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技能
当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数字化变革。教师作为实践者,他们的数字素养已成为这场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师数字素养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技术技能,还要求教师对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和创新发展。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不仅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的关键。为此,推进教育强省建设,要以数字化赋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培养一批具备数字素养的“数字生力军”。一是广泛开展“数字化理论”进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的熏陶打破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价值认知。二是根据区域内教育数字化发展基础,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教师素养提升规划,实现减负增效,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去从事创造性教学活动、育人活动。三是完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保障制度,从经费投入、专项培训、动态考评等多维多层提供保障措施。四是建立各级各类教师数字素养评估工具与标准,对教师数字素养进行动态化监测,保障教师数字素养与数字化时代共生、共享、共育的良性发展。以上实践不仅促进了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而且推进了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使其更加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切实让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成创新的引导者。
构建数字化课堂教学新模式
数字时代,知识创新加快,数字教育将推动教育理念、方法和模式的系统性变革,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主阵地,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数字化改革的推进对于实现教育强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围绕教师精准化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需努力构建数字化赋能的韧性教学生态环境。一是发挥数字技术的独特优势,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全面普及,用数字教育资源丰富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快课堂教学从大规模标准化转向个性化、智能化,让每一名学生拥有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案,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二是加快普及人机协同数字教学模式,在省内教育发达地区率先实现依托“时空一体化技术”等智能技术,建构“教师—学生—机器—教育环境”多元交互的人机融合教学场景,助推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可视化、精细个性化与数字智能化的有机结合,构建与数字教育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新生态。三是创新数字化评价手段,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构建知识图谱,探索开展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形成学生全方位的深度知识能力“画像”,进而形成个性化、情境化和数据支持的教育新生态。
(胡群鸽 祁占勇,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