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学院:以工匠精神铸造工匠人才

图片
近年来,普洱学院以“工匠精神”铸造工匠人才,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工匠型教师不断涌现,工匠型学生受到社会青睐。
在服务大局中创新突破
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普洱市发展需求,普洱学院面向茶叶咖啡、师范教育、旅游文化建设专业集群,努力实现产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的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增值赋能,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引擎。
同时,普洱学院持续推进工匠学院(普洱校区)建设,紧扣工匠人才培养、工匠精神传承、科研成果转化等职责任务,不断提升学院建设质量,全面开展产业工人“学历、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打造精品课程,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开展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努力探索一套贯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培养、技能大赛、技能提升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普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先后获批老挝研究中心国家级平台1个,云南咖啡品质优化及价值提升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9个,云南省高校力学开放重点实验室等地厅级科研平台10个,建成2个院士工作站和普洱绿色经济发展研究院、绝版木刻研究院等一批内设研究机构,以科技研发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024年3月,由普洱学院茶叶咖啡学院单治国副教授团队完成的“一种普洱茶牙膏粉碎研磨装置”“基于分批接种微生物菌剂的普洱茶加工方法”两项发明专利与无过(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完成专利所有权转让,实现了普洱学院专利成果转让零的突破。
在产学研结合中提质升级
普洱学院不断增强学科专业建设适应性,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点,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联结贯通,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
以普洱绿色经济发展研究院为依托,设置普洱学院中华传统医药现代化研究院、绿色能源研究中心、啦啦操运动文化研究中心、东南亚(老挝)法律与仲裁研究中心、云南绿色食品及预制菜研发中心、普洱绿色金融研究中心等,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为地方政府、企业等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咨询、企业诊断、成果评价等服务。截至目前,共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立项3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科技厅联合基金项目10项,获批“云南省高校普洱茶工程研究中心”认定1项。
2024年4月28日,普洱学院教授、烹饪与营养专业负责人宫润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此前,已有1名教师获评云岭工匠、2名教师获评茶城工匠。
成立了数字产业学院,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携手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数字产业学院建设,启动了数字产业学院联合创新实验室,以打造产学研生产实训基地助推普洱市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不断加大合作力度、拓展合作深度,为企业培育更多行业工匠。
在校企共振中协同育人
为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普洱学院既注重赋能学生职业发展,也注重开展产业工人培训,建成了云南省产业工人实训基地,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学院。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助力地方项目实施。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积极参与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参与实施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项目“普洱市思茅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1项,围绕茶产业生产、加工、市场营销、茶叶品质鉴定和人才培养等全产业链提供服务;组织实施思茅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思茅区“一县一业”建设发展项目1项,累计培训农民合作社技术负责人、致富带头人和新型农民800余人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茶咖产业发展。设立茶叶咖啡学院,健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学科协同培养,构建高水平课程体系,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实训基地,服务茶咖产业成果转化和转型升级。茶叶咖啡学院负责的“云南省中老茶树资源数字化保护和种质创新应用国际联合实验室”获省科技厅挂牌支持,进一步汇集国内外优势资源开展联合研究,为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搭建沟通合作机制,深化校企平台建设。搭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有效沟通合作机制,组织专场合作交流会,各相关部门、二级学院教师与企业专家进行深入交流,达成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共识;与东软集团、科大讯飞、华大基因等行业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
(来源:普洱日报 通讯员:梁荔 记者:彭俊涛 编辑:罗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