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电商!靠卖折扣品的奥特莱斯,凭啥成为零售行业的一枝独秀?

图片
在咱们的印象里,“大牌奢侈品”和“廉价”往往是一对反义词,好像大牌就是卖得贵,卖不贵的就不能算是大牌。
然而在今天,却有一种神奇的业态,正在悄然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把“廉价”和“大牌”这两样看起来水火不容的概念,硬是凑到了一起。
当商超、专卖店、连锁店都普遍感到彻骨寒意的时候,它还能逆势成长,成为零售行业里最亮眼的存在。这就是奥特莱斯,也就是名牌打折店。
《中国奥特莱斯行业白皮书》显示,2022年,中国有奥特莱斯项目226个,销售额约2100亿元。
截至 2023 年三季度,全国奥特莱斯销售额的同比平均增速更是高达 26.3%;客流同比平均增速接近 35%,年轻人、中产阶级去奥莱扫货的热情,也是肉眼可见地越来越高。
奥特莱斯的名字来源于英文“outlets”的音译,本来的意思是出口、出路,最早能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
最开始,是鞋服工厂向员工销售一些卖不出去的尾货或者是残次品,但因为价格低廉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销售范围又扩大到了一般顾客。
这个模式跟现在的奥莱模式有很大区别,更是像工厂的直销店,不过有一些特点,还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就确定了下来。
首先是价格,这些店铺因为卖的都是过季产品和尾货,价格比普通商店要便宜不少。
另外就是选址,奥莱店普遍设立在郊外,距离最近的零售中心往往能隔着几十公里,这一方面是用地便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和普通商店正面竞争。
图片
通过距离,奥特莱斯在无形中对客户实现了筛选。
因为愿意开车个把小时车,跑到郊外逛店的顾客,那显然是把价格便宜放在了最优先的顺位。而这类客户对其他细节往往要宽容许多,什么产品流行,店铺装修,店员服务都不那么在乎,就是冲着打折促销来的。
哈佛商学院的助理教授唐纳德·恩威 ( Donald K. Ngwe)在研究中也发现,越在乎产品“质量”的顾客,就越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开车上,反之,愿意驱车几十公里去打折店的人,就对产品“质量”没那么在意,这两者之间几乎是完美的负相关关系。
这就好像每天早晨,跨越半个市区去买便宜鸡蛋的老头老太太,你都一块钱五个了,那谁还在乎老母鸡是不是土的?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奥特莱斯不再满足于只做这一部分人的生意,真正现代的奥特莱斯,也就此诞生。
80年代以后,大型的奥特莱斯中心在美国广泛出现,跟之前不同,这些奥莱中心不再只销售大众商品,许多国际品牌、奢侈品也在陆续入驻。
像1989年开业的加州巴斯托奥特莱斯,进驻品牌就包括拉夫·劳伦、安妮·克莱因、法国鳄鱼等多款大牌,经营的品类也从服装、手表、皮革、女包一直覆盖到玩具、小型家电和各种厨具。
它们的折扣在20%到80%之间,平均售价要比零售价格低35%到40%。
不过,现代奥特莱斯虽然找来了大牌商品,又能卖得比平常价格更便宜,但距离市区依旧遥远。
巴斯托奥特莱斯距离洛杉矶城区,有超过170多公里的距离,开车怎么也得要两个多小时。
而这个距离,其实也是入驻品牌的价格防线。
对这些大牌来说,品牌的逼格是最重要的资产,奥特莱斯可以作为清理库存的一种渠道,但不能反客为主,必须跟市区里的专卖店、购物中心保持距离,这既是心理上,更是地理上的。
低价、卖大牌、远离市区,由此就成为了奥特莱斯有别于其他零售行业的三大特点。
但是,在进入中国之后,以上这些特点却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2002年,中国第一家燕莎奥特莱斯在北京开业,它的选址就不是在郊外,而是紧挨着东四环,距离天安门也不过是10公里的直线距离。
图片
这种布置跟美国同行区别极大,当然,这也跟两国截然不同的国情相关。
80年代,美国人口2.2亿,却拥有了1.4亿辆的乘用车。
而2000年,中国人口12.6亿,私家汽车却仅有600多万辆,之后虽然增长迅猛,但也得等到2011年才能突破1亿大关。
中国家庭远低于美国的汽车渗透率,就决定了国产的奥特莱斯,在早期不可能放在远离核心城区的位置。
另外一方面,21世纪初,各种国际大牌在中国的知名度并不高。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些连名字都不一定叫得出来的洋牌子,还不值得叫人全款购买。
所以这个时候,奥特莱斯的折扣优惠,倒是提供了一个相对低价的窗口来给中国人养成消费习惯。
如果说美国奥莱,是给已经熟悉中产生活的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向下的平替渠道,那中国奥莱,则是反过来,给还不熟悉现代中产概念的中国消费者,充当了向上费升级的前哨站。
这种变化,使得奥特莱斯在中国的定位,其实是拔高了不少。
所以在燕莎奥莱开业后,其他地方也很快冒出了上百家“同行”,但其中绝大部分,只是把“奥特莱斯”当成了高档购物中心的同义词。
特别是在房地产行业,对任何有利于房价提升的新词都非常敏感。
奥特莱斯属于新潮的洋玩意,容易营销,而且建筑面积大,用建奥莱的名义拿商业用地,更便宜也更方便。
所以地产商们也不管自己建成后,能不能拉到名品大牌入驻,只要是建购物中心,就敢往外挂奥特莱斯的招牌。
2012年,有媒体梳理后就发现,全国已经有超过400多家在建或开业的奥特莱斯,光看数量,比今天还多上了将近200家,但实际上,其中9成都属于名不副实的山寨货。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副秘书长范艳茹在接受采访时,就直言:“奥莱业态在中国有点做乱了,不管是不是真正的奥特莱斯,大家都想用这个名字,以求实现炒作的目的。”
要区分真假奥莱,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到底能拉到什么档次、多少数量的名牌入驻。
前面提到过了,高档一点的商品,最在乎的就是品牌形象,而价格,永远是这个形象的最大护城河。
比如LV、爱马仕,如果天天打折甩卖搞跳楼价,新客户未必能拉倒,但核心用户肯定是要先被吓跑。
所以,大牌奢侈品进奥莱,一定是要避免跟原来的业务发生直接竞争。
在美国,最好的区隔方法就是地理位置,但在中国,大部分奥莱都给做成了中心商业区,那大牌进驻等于给自己找不痛快。
图片
况且全国的真假奥莱店越建越多,几十上百家单位都在招商,名牌奢侈品就是想去,也没那么多尾货给人家分的。
像是北京活力东方奥特莱斯,在开业前,宣传会有古驰、普拉达和迪奥入驻。
但等到开业后才发现,这些国际大牌也就来了个“招牌”。古驰、普拉达的LOGO只有在卖太阳镜的专柜上,真正入驻品牌,大多是还是一些不知名的本土品牌。
还有一大批奥莱中心,建筑设施都修得美轮美奂,却迟迟无法开业,就是招不到商,硕大的楼层,到处都是空铺。
大牌都招不进来,自然谈不上有什么折扣,更吸引不到什么人流。
而名牌入驻既是打响名气的获客方式,又是重要的租金来源,少了这一大块,奥莱经营的困难可想而知。
所以前面十几年,中国奥莱基本是边开边关,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时有发生,即便是北京燕莎奥莱,顶着全国首创的光环,也是在艰难运营了五年后,才终于实现了扭亏为盈。
相比于同时期其他零售业的百花齐放,奥特莱斯在中国真是走得艰难,活得憋屈。
但是奥莱神奇的地方,也正好在这里,人家行的时候它不行,人家不行的时候,奥特莱斯反而开始火了。
2022年,全国新开业奥特莱斯项目23家,店数增长11%,是全国增长比例最高的零售业态,全年销售额达到2100亿元。到2023年,奥特莱斯的增长势头不减,仅上半年销量就突破1300亿元。
全国几个知名的奥莱,如王府井、首创奥莱、佛罗伦萨、百联青浦奥莱等,这两年的业绩也都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如此强劲的增长势头,一方面是源于之前压抑的需求得到释放,但另一方面,那也是国际大牌们是真的绷不住了。
过去三年时间,全世界的零售行业都在叫苦连天,特别是高档品牌,都面临着严重的库存压力。
最典型的就是耐克,疫情之后收入锐减,库存则从2021财年的67亿美元,一路攀升到接近90亿。
当产品堆积如山,财务不断恶化,原来再硬气的国际大牌,这个时候也只能服软在奥莱店打骨折,这就产生了两个后果。
一是对那些大牌的原有粉丝来说,用较低的价格还能买到原来的品牌,在心理上,就是消费层次还是维持了原来水平,相当于是一种消费软着陆。
而对另外那些,本来不愿意高价买名牌的用户来说,高档商品降价也刺激了口红效应的兑现,
这两个群体都能吸引住,那奥莱的客流量自然是不断地上涨。
所以2023年元旦,北京燕莎奥莱客流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20%,端午节期间,天津市奥特莱斯同比增长69.9%,中秋国庆,百联青浦奥特莱斯同比增长了32.1%,全国多个奥莱中心,也都突破了最高客流纪录。
可以预见,只要大牌们的库存压力还在,奥莱的打折促销就能一直持续下去。
只是当低价成为常态,消费欲望已经得到释放,未来打折促销,又能不能还一直保持对顾客的吸引力?这恐怕就是另外一个值得奥莱和大牌们思考的问题了。
你逛过奥特莱斯吗?觉得划算吗?欢迎在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