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不动的波司登,竟然还要涨到3000?羽绒服自由,为何难实现

图片
前段时间,冷叔逛商场时发现,这羽绒服又涨价了,而且还是「波司登」这种老早以前“爹妈辈儿”才会买的品牌。
虽说放在往年,这羽绒服涨价不是啥新鲜事,毕竟天气越冷,价就越高,这是“行业惯例”。
但在经济疲软,人人都在消费降级的当下,波司登还敢这么搞,确实有点出乎我意料。
更让我破防的是,这波司登卖高价,不仅没有翻车,反而越赚越多。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波司登2023/24财年中期营收达到了74.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0.9%,归母净利润更是高达9.2亿元,创造了6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纪录。
鉴于形势一片大好,波司登集团首席财务官「朱高峰」在发布会现场表示:“公司把原来均价低于1000元的羽绒服品类,提升到了1700-1800元的水平”。
而波司登执行董事兼执行总裁梅冬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波司登的中高端产品,还要往3000元以上冲。
也就是说,以后兜里没个几千块,就别想进波司登的门了。
那么,波司登的自信究竟从何而来?其涨价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行业秘密呢?
事实上,这羽绒服并不是什么国外传进来的高端玩意儿。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开始用鸟兽的羽毛来做衣服,以抵御寒冷;到了汉代,人们又发明了以“牦牛毛料”为填充物的衣服,再到后来的唐朝,用鹅毛绒作为填充物的衣服开始出现,所以早在古代,中国人就已经有了穿“羽绒服”的习惯。
当然,古代以动物毛絮为原料的衣服,主要还是给达官贵人尝鲜所用,普通老百姓基本没机会享受,要说性价比,还是以棉花为原料的棉服制品更加靠谱。
直到1920年,中国首家羽绒服企业「长沙市华新羽绒公司」成立,我国的现代羽绒服产业才正式诞生,同期比较知名的羽绒服企业,还有1927年的「永盛福记羽绒毛厂」以及1945年成立的「国华羽绒制品厂」。
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早期的羽绒服制品,普遍存在“钻绒”的缺陷,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漏毛,时不时钻出的羽毛碎屑,让人既心疼又心烦,而这羽绒服的造价本来就贵,还一洗就漏,越洗越薄。
图片
所以在80年代以前,中国人还是以穿“棉服”为主。
既然中国人一直都穿棉服,那波司登又是怎么靠着“羽绒服”发家的呢?
这事儿还要从1976年说起。
那年,一个名叫「高德康」的裁缝,在江苏省常熟某乡村,成立了一个缝纫小组,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11个农民,8台缝纫机,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靠着给别人代工,高德康的缝纫队逐步壮大,后经十余年发展,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制衣厂。
见时机成熟,高德康果断在1992年创立“波司登”品牌,并专注羽绒服赛道。
不过,早期波司登的发展重心并不在国内。
毕竟,以九十年代中国家庭的消费能力来说,羽绒服百元左右的价格,就足以劝退大多数人。
所以波司登一早就选择了“出海打拼”。
当然,这出海有两层用意。
第一,“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使波司登有机会在欧美地区,抢占到中低端羽绒服市场,同时还能开开眼界,学学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
第二,那年头,中国消费者对“洋货”,有一种天然的迷信,所以但凡带个“国际”或者“全球”字眼,这品牌销量就不会差。再加上大家对羽绒服不太了解,这也给了品牌方的溢价,提供了空间,所以若能先去国外镀金,然后再回国内发展,说不定路更好走。
后来,事实证明波司登这招也确实管用,他们的羽绒服因为“物美价廉”而在一些国家受到欢迎,随后他们又以“专业羽绒服”的旗号杀回国内,成为了“畅销72国的世界名牌”。
此外,借助中国千禧年前后“体育强国”的热潮,波司登也频繁赞助与登山、探险相关的赛事活动,什么挑战珠峰,征服南极,各种广告词开始频现央视。
从1999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到2006年成为都灵冬奥会中国代表团指定品牌,波司登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火遍了大江南北,集团旗下波司登、雪中飞、康博、冰洁四大品牌,基本占据了国内中高低绝大多数市场。
2007年,波司登赴港上市,迎来高光时刻。
不过,虽然波司登的名声很大,但从实际的营收来说,并没有达到预期。
相比于传统傻大黑粗的老式棉服,羽绒服的确是要轻薄、好看不少的,但对于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来说,波司登羽绒服的价格还是太贵。
当然,这并不是说波司登羽绒服不好,只是他们在营销上投入太过巨大,需要相对庞大的销量来弥补这一缺口,而羽绒服相对小众的市场,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
更麻烦的是,这羽绒服又只能在冬天卖,所以春夏秋冬四季,波司登就只能赚一个季的钱,这无疑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于是,波司登从2009年起,开始搞起了童装、男装等非羽绒服业务。
图片
但这些赛道毕竟不是他们所擅长的,所以产品表现很是一般,再加上此前砸重金打造的“羽绒服专家”人设早已深入人心,这不知情的消费者,看见“波司登男装”的字眼,还以为是什么山寨货,所以不愿掏钱买,也实属正常。
更要命的是,这些新业务,挤占了过多资源,致使波司登羽绒服竞争力开始下滑。
反映到产品就是,设计款式万年不变,颜色也永远是偏保守的基础色,至少对于追求个性和时尚的年轻人来说,波司登羽绒服确实没啥吸引力。
不好看就算了,波司登还卖得很贵。
以2013财年为例,那年波司登的营收达到了93.25亿元,其毛利率高达50.6%,居同行之首。
“鸭绒的品质,鹅绒的价”这调侃,还真不夸张。
这样搞,结局自然不会好。
2014年,波司登营收跌至62.93亿元,净利润仅1.32亿元。1年后,情况继续恶化,其营收萎缩至57.87亿元。
眼瞅着这苗头不对,波司登赶紧在2017年砍掉了男装、童装等业务,并再次扛起“羽绒服专家”的大旗,试图重回巅峰。
讲道理,这想法没毛病。
毕竟,波司登积累多年,技术扎实,若是愿意发挥成本优势,多花心思在设计上,把产品搞得更有性价比,那完全有机会翻身,但波司登却选择了“高端化”这条不归路。
他们花重金砸营销,从杨幂、到杨紫,再到易烊千玺、谷爱凌,明星代言人可谓是一茬接一茬。
而对于产品宣传,他们也费尽心思。什么航天级保暖,纳米级面料,晦涩术语一大堆,就好像他们认为,消费者越看不懂,高级感就越浓似的。
在一堆操作下,波司登羽绒服的价格也开始悄悄起飞。
2017年,波司登中端羽绒服均价基本在1000~1500元,到2021年这一价格已突破1800元,而现在,波司登正朝着3000元门槛前进。
图片
对此,波司登老大「高德康」的解释是,价格涨了是没错,但羽绒服质量也暴涨了50%—60%。
可羽绒服质量暴涨怎么界定呢?是更保暖还是更耐用?这谁也说不清。反倒是羽绒服有异味、拉链容易坏等对波司登产品的抱怨声音越来越多。
更麻烦的是,他们在高端市场始终难以与「大鹅」这类自带“洋货光环”的品牌抗衡,更何况,大鹅也在近两年因为“以次充好、区别对待中国消费者”而翻了车。
所以,国内高端羽绒服市场的开拓,早已举步维艰,加上这两年疫情影响,中产群体消费能力急剧减弱,反消费主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波司登能割的韭菜也越来越少。
中产割不动,那穷人的呢?不好意思,也很困难。
虽然波司登也推出了一些“平价”产品,但八九百的羽绒服,充绒量还不及隔壁的迪卡侬,属实难绷,咱只是穷,又不是傻,更何况低端羽绒服市场,还有“骆驼”、“啄木鸟”这样的对手,所以波司登很难在低端市场,有所作为。
到最后,他们自己也乱了阵脚,什么户外用品、袜子、帽子,只要是能卖钱的,波司登都往旗舰店里塞,反正能卖一件是一件,所以别看他们这两年营收还不错,其实本质上还是在利用高溢价,拼命吃老本。
要说早年厂家可玩的套路,还是不少,比如鸭绒鹅绒藏衣服里的,混着羽毛杆儿往里填充,好不好谁也不清楚,至少要等衣服漏毛,才会露馅。
可现在,国家也针对这一乱象给改了规定,要求厂家必须注明“绒子”含量,而不是笼统的充绒量,羽绒服企业想要在这方面做文章,基本没了可能。
说到底,现在的羽绒服工艺都很成熟,品牌间的差距,无非就是面料和填充物档次的区别,本质上没啥高深技术,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消费者怎么可能不懂。
但即便如此,厂家们还是没有死心的意思,为了保证利润,他们选择了涨价。
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国内羽绒服均价已从2015年的432元/件,上升到了2022年的,622.4元/件,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831.6元/件。也就是说,以后甭管什么高级低级,没个千儿八百,谁别想买羽绒服。
关于波司登和羽绒服涨价,大伙儿都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