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信用货币“无锚”吗——反对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的误导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近日财政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章,其中明确表示:“要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金融改革的协调配合,完善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与此同时,央行也表态说,要将国债纳入货币政策的工具箱。
这原本是件合法且正确的选择,但经济舆论场上却出现了大量“异常解读”。比如,最多的“歪歌”是:大放水,财政赤字货币化。好奇怪,这是不懂货币,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搅乱公众认知?对此,这里只能再次论述:(1)央行通过购买国债释放基础货币,这是人民币回归国家主权信用的体现;(2)央行通过收购国债释放基础货币并非滥发货币,而是“加糖降水”的过程,即一方面提高人民币当中的主权信用(糖)——基础货币,一方面降低商业金融机构货币创造(水)倍数,鉴于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加糖降水”的货币操作,不仅不会推高、反而可能会压低M2增速,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3)央行通过收购国债,尤其是购买长期国债,以此释放长期基础货币,这将扭转中国金融短期化趋势,并推动其长期化、资本化,更好满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
如此等等。原理十分浅显,道理非常明白,但偏偏就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声音以各种方式肆意曲解,制造误解。
当然,还有一些人的言论,从表面看是在解释为什么央行可以买卖国债,但实际他们却在刻意宣扬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贬低央行收购国债的重要意义。比如他们认为: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不再需要任何具体的锚定物。央行为实施货币政策而购买货币储备物,无论是黄金、外汇还是国债等,都只是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和调控的渠道,根本不是要锚定这些储备物。
这个观点的错误显而易见。第一,这里牵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什么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时代,货币当中的“信用”到底指的是什么?这个信用具有唯一性,它必须是国家信用,而基础货币则是国家的信用符号,是一国货币的“信用之锚”,所以央行发行基础货币必须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购买国债释放基础货币就是货币“锚定”国家信用的具体体现。同时,基础货币所依托的信用,绝不能、也不应是其他的什么信用,更不应是商业信用或外汇所代表的外国信用。
第二,央行必须是国家信用市场价格的坚定维护者,这是一个国家信用体系的基石,更是一个国家对其国债安全性的基本承诺。正因如此,国债收益率才能成为一个国家的利率基准。
所以说,人民币作为主权货币,以中国国家信用为“锚”天经地义,央行通过购买国债释放基础货币天经地义。为什么反对信用货币“无锚”的观点?关键在于:这个观点贬低了国家信用在基础货币发行中的特殊地位,否定了国家信用在基础货币发行过程中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信用都可以作为基础货币发行的信用基础,包括金融信用,而历史告诉我们:以金融信用取代国家信用,恰恰是金融资本主义典型特征,是金融资本从国家手中所获取的最大、最关键、最核心的权力,是金融资本胁迫国家和政府的武器。
所以,不要小看基础货币发行依据,这其中有着极其重大的道路问题。这里继续反对以货币乘数推高M2,关键就是因为货币乘数代表着商业银行创造的衍生货币,人民币当中的“水分”。常识告诉我们:一杯糖水(M2)中,水分越多,甜度越低,营养成分越少。如果一个人要通过糖水获取足够的糖分,水分越多、糖分越低,人需要喝下去的糖水越多。把这个常识对应到中国金融市场“钱多本少”的现实中,如果把“钱视为水,本视为糖”,那我们是不是就会理解:为什么中国金融规模如此之大,而实体经济却很难得到金融的有效供给。
责编: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