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刷新人类对宇宙演化、星体形成等认知的前沿研究,入选2023年度复旦大学“十大科技进展”

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2024年5月22日下午,2023年度复旦大学“十大科技进展”评选结果揭晓。经过院系推荐、形式审查、网络投票以及专家评审等环节,“极端物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整体极化新效应的实验信号”等10项成果入选了2023年度复旦大学“十大科技进展”,“生命振荡高效调频调幅方法的数理基础”等12项成果获得提名。
复旦大学“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活动始于2022年,旨在推进科技评价的改革,表彰激励科研团队原始创新的精神,至今已举办两届。界面新闻注意到,此次位列十大科技进展首位的是高能核物理前沿研究——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陈金辉、马余刚、周晨升团队的《极端物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整体极化新效应的实验信号》,相关成果于2023年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和Science Bulletin上。
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在最初诞生的数微秒内产生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uark-gluon plasma,简称QGP),这种类似“电浆”的状态被认为是固体、液体、气体之后的第四种物质形态。在过去二十年,物理学家们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的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RHIC)和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进行高能原子核碰撞实验,在实验室中产生出QGP并研究其物理性质。
2004年,我国理论物理学家梁作堂和王新年首次提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整体极化”理论。2017年,该理论被BNL重离子碰撞实验证实。而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团队的研究,则建立了矢量介子自旋整体极化的测量方法,经过多年研究,首次观测到Φ介子的自旋沿着系统的整体轨道角动量方向极化。
该测量实证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整体极化理论。同时,该研究成果观测到的Φ介子整体极化强度远高于传统理论预期,为实验室研究夸克自旋的短程关联提供了途径,从而引领了强相互作用的研究。
这些前沿研究将刷新人们对宇宙演化、星体形成、物质微观结构与相互作用的认知。
此次入选的还有知名病毒学家张永振团队的《宿主特征决定了野生小型哺乳动物中病毒组成和跨种间传播》。
“国际上对野生小型哺乳动物中的病毒缺乏系统性认识。它们到底携带多少病毒?病毒间、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病毒如何在宿主种群内或种群间如何传播?”据张永振介绍,他的研究团队2016年开始,历时7年,对人类传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啮齿类、蝙蝠和鼩鼱等三类野生哺乳动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病毒组研究。
研究团队对4336只小型野生动物开展研究,从中鉴定出属于至少42个病毒科的669种脊椎和无脊椎动物相关病毒,包括534种全新病毒和135种已知病毒。
哪类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最多?不是蝙蝠,也是不是鼠类,而是鼩鼱。
张永振介绍,此次研究的22种蝙蝠共携带262种病毒,15种鼠类共携带137种病毒,6种鼩鼱共携带289种病毒。其中,斯氏缺齿鼩鼱单一物种携带的病毒,就高达150种,分布在29个病毒科。
哪些因素会影响病毒携带?
该研究从地理生境、类群、种群、个体、组织器官五个维度系统揭示了宿主特征等生态因子如何影响病毒组成和病毒的跨物种传播。张永振希望,未来新发传染病的预测可以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
图片
摄影:刘素楠
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重要作用的还有疫苗研发,此次复旦生命科学学院林金钟团队研发mRNA疫苗的成果入选复旦“十大科技进展”。
2023年12月1日,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研究团队会同合作单位联合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Omicron XBB.1.5)——RQ3033疫苗沃蓝安安®纳入紧急使用。这是我国首个基于完整III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通过免疫原性桥接临床获批紧急使用的针对XBB等当前变异株的新冠mRNA疫苗,也有望成为中国第一款正式上市的mRNA生物制药类产品,标志着中国mRNA疫苗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林金钟透露,以mRNA疫苗研发为契机,2021年复旦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以mRNA研发为中心的学术机构——复旦大学mRNA药物研发中心。目前,该中心已拥有一支国内顶尖的mRNA研究团队,包括30多位交叉学科教授。
在肿瘤治疗领域,复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罗敏、卢智刚、高海团队的《中性粒细胞上的肿瘤免疫治疗新靶点》入选。
中性粒细胞在人外周血白细胞中占比50-70%,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屏障。但肿瘤环境下的中性粒细胞强烈抑制免疫,促进肿瘤进展和恶性转移,与多种癌症的预后差高度相关,寻找其特异性靶点是当前免疫治疗的挑战。该研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中性粒细胞特异表达的免疫抑制受体CD300ld。阻断CD300ld显著逆转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产生广谱抗肿瘤效果,有望成为免疫治疗新靶点。
在医疗领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尝试使用AI管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该研究成果2023年发表于Nature Medicine,并被选为News&Views特评。
据复旦大学医学院博士应真介绍,中山医院李小英、陈颖团队联合北京邮电大学王光宇团队,采用数字孪生技术结合强化学习算法,研发了2型糖尿病患者个性化、动态、精准调控的胰岛素决策算法。研究团队发现,AI给出的血糖调控方案已接近主任/副主任医师水平。
另外一个入选的医学研究是张嘉漪、姜春晖、袁源智、颜彪、郑耿锋团队的《新一代人工光感受器修复视觉功能》。
研究团队联合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附属中山医院袁源智主任、先进材料实验室,开发了新一代纳米线人工光感受器,成功在小鼠和猕猴两种动物模型上实现视觉修复,视锐度和感光阈值等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据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嘉漪介绍,目前,上述临床试验在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推进。第一例失明患者术后在阳光明媚时能看到窗框,视觉明显改善。纳米线人工光感受器实现接近视网膜感光机理的视觉修复,有望成为临床上替代感光细胞的新一代医疗器械。
此次入选的其他团队均在不同领域有所突破。
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的刘琦、王建禄团队,利用铁电畴调控实现了一种可编程的光电二极管阵列,将灵敏的图像探测、权值存储和高级计算的功能集成到了传感器阵列中,有效减少了感知数据的传输和计算,实时、高效地处理探测数据提高了空间、时间、能源的使用效率,为构建智能视觉系统提供了新思路。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贺强、吴纪华、李博团队,阐明了食物链多营养级动物对植被及其生态功能恢复的关键作用,提出了基于食物链的生态修复增效方案,为破解生态修复成效低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邱锡鹏、姜育刚、黄萱菁、张奇、马兴军、吴祖煊、桂韬研究团队,发布了国内首个类ChatGPT大语言模型MOSS。目前,MOSS已经在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开源大模型之一。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王梓萌团队通过追踪青藏冻土污染物的“冬眠”和“苏醒”,突破了污染物赋存形态的传统认知,揭示了气候变化对高寒极地环境的重大生态风险。